[实用新型]一种锂离子电池组内阻测试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922269008.9 | 申请日: | 2019-12-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5426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2 |
| 发明(设计)人: | 何大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明电环球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31/396 | 分类号: | G01R31/396;G01R31/389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神州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4 | 代理人: | 周松强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 电池组 内阻 测试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组内阻测试系统,包括有主控模块、电源模块、矩阵电路、信号放大模块和采样模块,主控模块设置有正弦波发生模块和诊断计算模块,主控模块通过正弦波发生模块发出正弦波信号,经过信号放大模块进行信号放大,通过采样模块进行采样后回到主控模块的诊断计算单元形成第一回路;同时,正弦波信号通过矩阵电路,依次经过电池组的每串电池后再通过采样模块进行采样后回到主控模块的诊断计算单元形成第二回路;诊断计算单元将第一回路与第二回路的采集数据进行比较后计算出电池组的每串电池内阻,从而判断电池组内阻是否正常。确定电池内阻正常后,再对电池组进行充电,能够有效防止锂离子电池带病充电,安全性能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锂电池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组内阻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的化学新能源,具备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大,电池放电电位曲线平稳等优点,已广泛应用在通讯、电力、日用、交通等领域。而其相较于传统铅酸电池具备的污染小、噪声低、使用寿命长等突出优点,以逐渐取代传统的铅酸电池,成为电动车辆的蓄能电池的主流选择。
锂离子电池应用在电动车上,为能提供做够足够的高压,常由多个单体电池组成电池模组统一供电,而不可避免地,组成同一电池模组的单体电池之间将存在一致性问题。
电池模组的一致性问题具体指的是同一规格型号的单体蓄电池组成电池组后,其电压、荷电量、容量、衰退率、内阻及其随时间变化率、寿命、温度影响、自放电率及其随时间变化率。电池模组的一致性问题将直接关系到电池模组的使用,如何检测并保证电池模组的一致性,是锂电池应用在低速电动车上时,技术人员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现有的电池管理系统可以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实时采集电池组中的每块电池的端电压及电池模组总电压,防止电池发送过充电或过放电现象。
如专利CN201520302556.6中,公开了一种低功耗电动车电池管理系统,包括电池组、MCU主控模块,电池组连接有均衡模块;电池组与MCU主控模块之间连接有温度采集模块、电压采集模块和电流采样模块;电流采样模块通过采样电阻采集电流,采样电阻与电池组之间连接有保险丝;电流采样模块连接一保护电路;所述电池组还连接有输入输出模块,输入输出模块与MCU主控模块连接;所述MCU主控模块还连接有报警显示模块;电池组与MCU主控模块之间连接稳压电路。
但是上述公开的低功耗电动车电池管理系统中,没有能够测试锂电池内阻的模块。
锂离子电池的内阻是锂离子电池最为重要的特性参数之一,它是表征锂离子电池寿命以及锂离子电池运行状态的重要参数,是衡量电子和离子在电极内传输难易程度的主要标志。内阻初始大小主要受电池的材料、制造工艺、电池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是衡量电池安全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锂离子电池组随着循环使用次数的增多,锂离子电池组内阻逐渐变大,各串电池内阻差异逐渐变大,锂离子电池组的放电容量会不断衰减,最终失效。
在PACK生产锂离子电池组时,电芯分容配对是关键,如何精准测试其内阻,是衡量电池安全性能的一个重要因数,但是目前的电池内阻测试是使用交流信号四线法则测试,测量电芯时,误差比较小,但测试锂离子电池组时,会有电压范围限制,因导线阻抗的影响,误差会比较大,其缺点:1、无法测试电池组内部每小串电池的内组,2、锂离子电池组电压高时无法测试,只能在60V以内。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组内阻测试系统,能够测试出电池组的每串电池内阻,从而判断电池组内阻是否正常,确定电池内阻正常后,再对电池组进行充电,能够有效防止锂离子电池带病充电,安全性能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明电环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明电环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26900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