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挤压变形镁合金前碰撞横梁有效
申请号: | 201922251310.1 | 申请日: | 2019-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144220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8 |
发明(设计)人: | 兰莎;杨琴;贾少伟;吴仙和;冯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何杰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挤压 变形 镁合金 碰撞 横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挤压变形镁合金前碰撞横梁,包括横梁主体和多条沿所述横梁主体长度方向设置的加强筋,所述横梁主体截面呈梯形,多条所述加强筋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将所述横梁主体内部分隔为两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空腔和一个截面为矩形的空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挤压变形镁合金前碰撞横梁,针对变形镁合金材质特性设计合理的结构,便于变形镁合金型材挤压成型和弯曲成型,能够在保证前碰撞横梁强度的前提下,降低前碰撞横梁自重,有利于轻量化,并且装配工艺简单,还能够降低配套零部件的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挤压变形镁合金前碰撞横梁。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在必行,而轻量化正是影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目前采用轻质材料是轻量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汽车工业中,通过使用变形镁合金结构件,每辆汽车有减重 150 kg 的潜力。前碰撞横梁作为车身上的结构安全件,既要满足碰撞强度要求又需要有较好的吸能效果,通常采用钢质材料或者铝合金制材料。钢制前碰撞横梁由横梁外板和横梁内板焊接而成,虽然钢制件成本较低,但重量大且吸能效果差,不能满足目前轻量化的设计需求。铝合金制前碰撞横梁一般通过挤压成型,由于其搭载的线束支架一般为钢制件,线束支架与横梁本体之间为异种材料焊接,尺寸稳定性差,易变形且不容易控制。变形镁合金有较好的塑性成形能力,且成形后的零部件相比铝合金的轻量化减重效果更好,如果前碰撞横梁采用变形镁合金材料代替传统的钢质材料或者铝合金制材料,那么前碰撞横梁的重量将会减轻,但是由于变形镁合金强度不如铝合金,采用现有的前碰撞横梁结构无法保证前碰撞横梁的强度,同时由于变形镁合金变形抗力低,通过挤压法生产变形镁合金型材有更多的截面形状选择。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挤压变形镁合金前碰撞横梁,针对变形镁合金材质特性设计合理的结构,便于变形镁合金型材挤压成型和弯曲成型,能够在保证前碰撞横梁强度的前提下,降低前碰撞横梁自重,有利于轻量化,并且取消了前罩锁线束支撑支架和外温传感器线束安装支架,装配工艺简单,还能够降低配套零部件的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挤压变形镁合金前碰撞横梁,包括横梁主体和多条沿所述横梁主体长度方向设置的加强筋,所述横梁主体截面呈梯形,多条所述加强筋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将所述横梁主体内部分隔为两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空腔和一个截面为矩形的空腔。
进一步,所述横梁主体由前侧壁、后侧壁、上侧壁和下侧壁所围成;所述后侧壁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前侧壁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所述上侧壁和所述下侧壁镜像对称。
进一步,所述后侧壁上侧设置有前罩锁线束左穿孔和前罩锁线束右穿孔。
进一步,所述后侧壁下侧设置有外温传感器线束穿孔。
进一步,多条所述加强筋还包括至少一个中部加强筋,所述中部加强筋设置在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之间且与所述第一加强筋平行。
进一步,所述至少一个中部加强筋将所述截面为矩形的空腔分隔为多个大小相同的小腔室。
进一步,所述横梁主体左右对称且呈弧形。
进一步,所述横梁主体和所述加强筋为由变形镁合金型材挤压弯曲成型的一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挤压变形镁合金前碰撞横梁,针对变形镁合金材质特性设计合理的结构,便于变形镁合金型材挤压成型和弯曲成型,能够在保证前碰撞横梁强度的前提下,降低前碰撞横梁自重,有利于轻量化,并且取消了前罩锁线束支撑支架和外温传感器线束安装支架,装配工艺简单,还能够降低配套零部件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2513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