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采用免疫电极的微流体检测芯片有效
申请号: | 201922239320.3 | 申请日: | 2019-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146319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1 |
发明(设计)人: | 许行尚;杰弗瑞·陈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岚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L3/00 | 分类号: | B01L3/00;G01N27/26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顾伯兴 |
地址: | 211122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免疫 电极 流体 检测 芯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采用免疫电极的微流体检测芯片,从下往上依次包括下层芯片、中层芯片和上层芯片;所述下层芯片、中层芯片与上层芯片相配合界定出封闭的微流道和多个相互独立的腔室;所述微流道和腔室均贯穿设置在所述中层芯片上;所述上层芯片上设有进样口,所述进样口通过所述微流道与所述腔室相连通;该微流体检测芯片还包括免疫电极体系,所述免疫电极体系包括标准电极和工作电极,所述标准电极包括镀金基层,所述工作电极包括镀金基层、导电聚合物层和抗体层,所述镀金基层、导电聚合物层和抗体层从下至上依次贴合。芯片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提高了检测效率和精度,并大大减少了资源的消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采用免疫电极的微流体检测芯片。
背景技术
微流体学是跨包括工程学、物理学、化学、微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各种学科来应用的技术。微流体学涉及到对微量流体的研究以及对如何在诸如微流体检测芯片之类的各种微流体系统和设备中操纵、控制和使用这样的少量流体的研究。例如:微流体生物芯片(被称为“芯片实验室”)在分子生物学领域中用于整合化验操作,以用于诸如分析酶和DNA,检测生物化学毒素和病原体、诊断疾病等目的。
微流体检测芯片(microfluidic chip)是当前微全分析系统(MiniaturizedTotal Analysis Systems)发展的热点领域。微流体检测芯片分析以芯片为操作平台,同时以分析化学为基础,以微机电加工技术为依托,以微管道网络为结构特征,以生命科学为目前主要应用对象,是当前微全分析系统领域发展的重点。它的目标是把整个化验室的功能,包括采样、稀释、加试剂、反应、分离、检测等集成在微芯片上。微流体检测芯片是微流体技术实现的主要平台。其装置特征主要是其容纳流体的有效结构(通道、腔室和其它某些功能部件)至少在一个纬度上为微米级尺度。由于微米级的结构,流体在其中显示和产生了与宏观尺度不同的特殊性能。因此发展出独特的分析产生的性能。微流体检测芯片的特点及发展优势:微流体检测芯片具有液体流动可控、消耗试样和试剂极少、分析速度成十倍上百倍地提高等特点,它可以在几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进行上百个样品的同时分析,并且可以在线实现样品的预处理及分析全过程。其产生的应用目的是实现微全分析系统的终极目标-芯片实验室,目前工作发展的重点应用领域是生命科学领域。
近年来,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备受关注,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中。免疫传感器用于连续目标物检测时,生物分子探针的再生性是制约该类型传感器实际应用时的一大问题。因此研制可大批量生产而且低成本的免疫传感器,用作可抛弃型传感器,将会克服免疫传感器多次测量时需对生物分子探针进行再生处理而造成的操作繁琐、费时耗力等弊端。面对越来越多的特殊检测环境,开发基于新材料、新工艺的新型传感器技术已成为发展趋势。基于柔性基质材料的柔性传感器,由于具有柔韧性、延展性、可自由弯曲甚至折叠、便于携带、可穿戴等特点,而且结构形式灵活多样,可根据测量条件的要求任意放置,适用于很多特殊应用场景和环境。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适用于免疫电极的微流体检测芯片,能够实现电化学检测,且检测灵敏度和稳定性高且电极之间的干扰小,准确率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免疫电极的微流体检测芯片,能够实现电化学检测,且检测灵敏度和稳定性高且电极之间的干扰小,准确率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采用免疫电极的微流体检测芯片,从下往上依次包括下层芯片、中层芯片和上层芯片;所述下层芯片、中层芯片与上层芯片相配合界定出封闭的微流道和多个相互独立的腔室;所述微流道和腔室均贯穿设置在所述中层芯片上;所述上层芯片上设有进样口,所述进样口通过所述微流道与所述腔室相连通;该微流体检测芯片还包括免疫电极体系,所述免疫电极体系包括标准电极和工作电极,所述标准电极包括镀金基层,所述工作电极包括镀金基层、导电聚合物层和抗体层,所述镀金基层、导电聚合物层和抗体层从下至上依次贴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岚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岚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2393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