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螺柱间距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220794.3 | 申请日: | 2019-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4204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7 |
发明(设计)人: | 邵向兰;冯丽娥;周超洪;张凤玲;毛富英;黄群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眉山中车制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5/14 | 分类号: | G01B5/14;G01B5/24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刘凯 |
地址: | 62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间距 检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螺柱间距检测装置,涉及两螺柱间距检测技术领域;其包括检测部和与检测部连接的手持部,检测部包括第一检测部和第二检测部,第一检测部用于检测相邻两螺柱间距的内距,第一检测部对应设有与两螺柱标准内距相匹配的内距限值;第二检测部用于检测相邻两螺柱间距的外距,第二检测部对应设有与两螺柱标准外距相匹配的外距限值,利用手持部驱动检测部沿两螺柱轴线方向移动,用于检测两螺柱轴线的平行状态;通过实施本技术方案,可有效解决现有装配螺柱检测效率低且检测精度低的技术问题,可通过检测装置直接检测两螺柱的内距、外距和两螺柱轴线的平行状态,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可有效提高其检测效率及检测精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两螺柱间距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螺柱间距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程现场,基体、螺柱、法兰间的链接很常见,组装在基体上的螺柱中心距离状态直接影响着法兰是否能顺利组装到位。当用于安装法兰的两螺柱间存在中心距过大、中心距过小或轴向线不平行等问题时,就不能与之配合的法兰孔组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见的检测方式为:采用卡尺测量两螺柱外距及内距,并求其平均值,得到螺柱的中心距。这种测量方式测量效率低,也不方便测量两螺柱的轴线是否平行。
但本申请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检测方式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一方面现有测量方式测量步骤繁琐,且在测量及计算平均值过程中,容易产生误差而导致检测精确度低,进而成功装配法兰的概率低,反复测量导致测量效率低,另一方面现有测量方式不便于测量两螺柱的轴向是否平行,实际测量出两螺柱间距难以满足法兰装配要求,亟需本领域技术人员研究设计一种螺柱间距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提高检测效率及检测精度,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装配螺柱检测效率低且检测精度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螺柱间距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其目的一在于可便于检测两螺柱的内距和外距,可有效提高两螺柱间检测效率,且其检测方法可有效保证两螺柱间内距和外距的检测精度;其目的二在于可有效检测两螺柱轴线是否满足平行要求,进而检测螺纹孔加工是否符合要求,提高两螺柱轴线平行度检测效率,在现场实践中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螺柱间距检测装置,包括
检测部,所述检测部包括第一检测部和第二检测部,所述第一检测部位于第二检测部的内侧,所述第一检测部用于检测相邻两螺柱间距的内距,所述第一检测部对应设有与两螺柱标准内距相匹配的内距限值;所述第二检测部用于检测相邻两螺柱间距的外距,所述第二检测部对应设有与两螺柱标准外距相匹配的外距限值;
手持部,所述手持部与所述第一检测部和第二检测部连接,以使对相邻两螺柱间距的内距和外距检测合格后,通过手持部驱动第一检测部和第二检测部沿两螺柱轴线方向移动,用于检测两螺柱轴线的平行状态。
本技术方案的原理为:将两螺柱组装到基体的两螺纹孔内,利用检测装置检测相邻两螺柱中心距时,沿两螺柱径向方向装入检测装置,利用检测装置的第一检测部测量两螺柱内距是否偏小,当两螺柱间距能够容纳第一检测部的内距限值时,即两螺柱间距不偏小;利用检测装置的第二检测部测量两螺柱外距是否偏大,当检测装置的外距限值能够容纳两螺柱时,即两螺柱间距不偏大,当两螺柱的间距能够同时满足检测装置的内距限值和外距限值时,即两螺柱组装间距合格,满足标准装配要求;进而利用手持部驱动第一检测部和第二检测部沿两螺柱轴线方向移动,若第一检测部和第二检测部从两螺柱的上端至下端均能通过,则两螺柱轴线平行;若存在卡滞现象,则两螺柱组装不满足装配要求;如此该检测装置有效检测两螺柱的内距、外距和两螺柱轴线的平行状态,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可有效提高两螺柱间检测效率,有效避免现有检测方式采用反复测量及计算导致的检测误差,可有效保证两螺柱间内距和外距的检测精度;进一步地,该检测装置可有效检测两螺柱轴线是否满足平行要求,进而检测螺纹孔加工是否符合要求,提高两螺柱轴线平行度检测效率,在现场实践中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眉山中车制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眉山中车制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22079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玻璃纤维电子纱上纱装置
- 下一篇:一种具有防撞结构的电动巡逻车保护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