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动力传输装置及具有其的发动机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922214827.3 | 申请日: | 2019-12-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97516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0 |
| 发明(设计)人: | 王作峰;李志杰;田红霞;张海燕;陈火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2B65/00 | 分类号: | F02B6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辰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9 | 代理人: | 何家鹏 |
| 地址: | 261061 山东省潍坊***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 传输 装置 具有 发动机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力传输装置及具有其的发动机系统。动力传输装置包括:电动机,所述电动机用于连接热量回收装置的电力输出端;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电动机传动连接,所述传动机构用于与发动机的曲轴传动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动力传输装置,通过电动机连接热量回收装置的电力输出端,从而使电动机转动,电动机通过传动机构传动连接发动机的曲轴,从而驱动曲轴转动,该动力传输装置将热量回收装置产生的电能输出到电动机,再通过传动机构驱动曲轴转动,从而将热量回收装置产生的电能有效转化成发动机的机械能,从而达到有效利用资源的目的,避免资源浪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力传输装置及具有其的发动机系统。
背景技术
提高发动机的有效热效率已经成为传统发动机行业的热门研究方向。发动机燃烧产生的能量大部分随排出的气体直接散失在大气中,难以有效利用。目前,余热回收技术已逐渐开始应用于发动机,该技术可将部分排气的热能转化为电能。现有技术中,由热能转化的电能很难有效利用,从而使发动机的电能流失,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解决现有的发动机难以有效利用资源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动力传输装置,动力传输装置包括:电动机,所述电动机用于连接热量回收装置的电力输出端;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电动机传动连接,所述传动机构用于与发动机的曲轴传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动力传输装置,通过电动机连接热量回收装置的电力输出端,从而使电动机转动,电动机通过传动机构传动连接发动机的曲轴,从而驱动曲轴转动,该动力传输装置将热量回收装置产生的电能输出到电动机,再通过传动机构驱动曲轴转动,从而将热量回收装置产生的电能有效转化成发动机的机械能,从而达到有效利用资源的目的,避免资源浪费。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动力传输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机构包括:
传送带,所述传送带套设于所述电动机的输出端;
带轮,所述传送带套设于所述带轮;
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带轮传动连接;
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齿轮用于驱动所述曲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送带为多契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机构还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一侧安装有带轮,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侧安装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支架用于安装在所述飞轮壳的外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机构还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电动机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第二支架用于安装在飞轮壳的外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包括:
底板;
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电动机支撑在所述支撑板上;
连接孔,所述连接孔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一端,所述连接孔用于连接所述飞轮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半圆孔,另一个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圆孔,所述连接孔设置在所述底板靠近所述另一个支撑板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发动机系统,所述发动机系统包括发动机、热量回收装置和根据以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动力传输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21482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