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地下室外墙后开洞穿墙管防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2209321.3 | 申请日: | 2019-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23188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刘国祥;刘晓熙;袁海健;邵亚飞;赵安忠;季志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建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5/02 | 分类号: | F16L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刘乾帮 |
地址: | 10016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室 外墙 开洞 穿墙 防水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下室外墙后开洞穿墙管防水结构,包括地下室外墙,地下室外墙由内向外顺次包括钢筋混凝土外墙、既有建筑找平层、既有建筑防水层结构和防水保护墙,地下室外墙开设有后开洞,后开洞穿设有穿墙管,后开洞于钢筋混凝土外墙处的孔径小于后开洞于防水保护墙处的孔径;穿墙管位于钢筋混凝土外墙外的一端套设有防水套管,防水套管的外周壁设置有止水外凸环,防水套管和穿墙管通过连接组件固定连接在一起;钢筋混凝土外墙的外侧设置有多个植筋,多个植筋环抱有环状箍筋,防水套管外浇筑有埋设植筋和环状箍筋的防水砂浆结构。其有效减小钢筋混凝土外墙的开洞面积,降低对原结构损伤,且有效防止地下室外墙于穿墙管处的渗漏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既有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下室外墙后开洞穿墙管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既有建筑改造项目越来越多,为满足改造特定功能,经常需在钢筋混凝土地下室外墙开洞穿管。如授权公告日为2019.08.02、授权公告号为CN209196300U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穿墙管道防水结构,其包括:防水套管,所述防水套管预埋在墙板内;第一钢板,设置于所述墙板的迎水侧,套设于所述穿墙管道外并与所述穿墙管道密封连接,与所述防水套管的端部密封连接;第二钢板,设置于所述墙板的背水侧,套设于所述穿墙管道外并与所述穿墙管道密封连接,与所述防水套管的端部抵接;防水材料,填充于所述第一钢板、所述第二钢板、所述穿墙管道的外侧壁和所述防水套管的内侧壁所围成的空腔内。
上述穿墙管道防水结构由于防水套管的止水环直径远大于穿墙钢管直径,考虑二次浇筑,实际外墙开洞面积会更大,存在下列弊端:1、既有地下室钢筋混凝土外墙开洞面积越大,对原结构损伤加大,存在一定安全隐患;2、容易出现外墙渗漏隐患,影响地下室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室外墙后开洞穿墙管防水结构,不仅有效减小钢筋混凝土外墙的开洞面积,降低对原结构损伤,而且有效防止地下室外墙于穿墙管处的渗漏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地下室外墙后开洞穿墙管防水结构,包括地下室外墙,所述地下室外墙由内向外顺次包括钢筋混凝土外墙、既有建筑找平层、既有建筑防水层结构和防水保护墙,所述地下室外墙开设有后开洞,所述后开洞穿设有穿墙管,所述后开洞于钢筋混凝土外墙处的孔径小于所述后开洞于防水保护墙处的孔径,所述穿墙管和钢筋混凝土外墙之间的环腔内填充有柔性填充体,且所述后开洞靠近钢筋混凝土外墙内侧的一端和穿墙管之间的环腔内设置有第一密封体;
所述穿墙管位于钢筋混凝土外墙外的一端套设有防水套管,所述防水套管的外周壁设置有止水外凸环,所述防水套管和穿墙管通过连接组件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防水套管和穿墙管之间的环腔内设置有柔性支撑环,且所述防水套管远离钢筋混凝土外墙的一端和穿墙管之间的环腔内设置有第二密封体;
所述钢筋混凝土外墙的外侧设置有多个植筋,所述防水套管位于多个所述植筋所围成的区域范围内,多个所述植筋环抱有环状箍筋,所述防水套管外浇筑有埋设所述植筋和环状箍筋的防水砂浆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开洞于钢筋混凝土外墙处的孔径小于后开洞于防水保护墙处的孔径,且后开洞于钢筋混凝土外墙处的孔径和穿墙管的尺寸相匹配,并且穿墙管和钢筋混凝土外墙之间的环腔内通过填充有柔性填充体和第一密封体进行防水处理;防水套管套设于穿墙管位于钢筋混凝土外墙外的一端,且防水套管埋设于防水砂浆结构内,进行防水处理。因此,本实用新型有效减小钢筋混凝土外墙的开洞面积,从而降低对原结构损伤,而且有效防止地下室外墙于穿墙管处的渗漏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套设于穿墙管的法兰套环和固设于套环外周的法兰外凸环,所述法兰套环伸入所述防水套管靠近钢筋混凝土外墙的一端和穿墙管之间的环腔内,所述法兰外凸环和所述止水外凸环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建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建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2093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减压条敲打夹断机构
- 下一篇:一种外圆磨床的精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