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力通信综合缆线管廊有效
申请号: | 201922201250.2 | 申请日: | 2019-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212921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发明(设计)人: | 李英琦;肖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H02G3/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沈栋栋 |
地址: | 20003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力通信 综合 缆线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力通信综合缆线管廊,属于缆线管廊的技术领域。一种电力通信综合缆线管廊包括管廊标准段、直线综合井、电力三通综合井、电力四通综合井、分线通信综合井;本实用新型将管廊标准段分为电力管线孔室和通信管线孔室,并设有包括电力直线综合井和通信综合井的直线综合井,于道路转弯和交叉口处的管廊标准段之间设有电力三通综合井或电力四通综合井来实现电力管线交叉分支,通过分线综合井分离通信管线后采用排管方式敷设,电力直线综合井的电力井壁外侧外挂与管廊标准段中通信管线孔室同尺寸的通信管线箱体,通信综合井的通信井壁外侧外挂与管廊标准段中电力管线孔室同尺寸的电力管线箱体,缩小了断面,降低了造价,便于建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缆线管廊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电力通信综合缆线管廊。
背景技术
在市政电力和通信排管时,由于两者分属不同的管线单位,导致了两者的设计和施工由不同的单位实施,因此,合理对两种管线进行敷设是目前市政建设主管部门所面对的问题。
目前,市面上的电力管线和通信管线一般采用套管或排管敷设来进行,部分也采用了缆沟的方式进行敷设,但是,上述方式均需要将电力管线和通信管线分开敷设,导致建造成本高,占用地下空间大的问题。虽然市场上已经使用综合管廊来实现对管线的集中敷设,但是,现有的综合管廊的断面大,同样存在造价昂贵的问题,使得与道路同步建设的管廊经常只能实施其中部分路段,不能保证规划建设与道路工程范围相同长度的综合管廊,导致在同一片区里的道路下形成综合管廊和传统电力和通信排管并存的缺陷,造成服务水平大打折扣,后期管养难度大幅升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旨在提供一种电力通信综合缆线管廊,以包括有电力管线孔室和通信管线孔室的管廊标准段,并于管廊标准段上设置有电力直线综合井和通信综合井,并于转弯和交叉的管廊标准段之间设置有电力三通综合井或电力四通综合井,同时,于转弯和交叉处的管廊标准段之间设置有分线通信综合井来从管廊标准段中分离出通信管线,且分离出的通信管线采用排管方式敷设连接,实现了电力和通信管线在转弯和交叉处的综合敷设,同时,电力直线综合井的电力井壁外侧采用外挂通信管线箱体的结构来敷设通信管线,通信综合井的通信井壁外侧采用外挂电力管线箱体的结构来敷设电力管线,且标准段管廊的横断面为矩形的管廊箱体,管廊箱体通过分隔墙分隔,并且,外挂通信管线箱体与管廊标准段中通信管线孔室的尺寸一致,外挂电力管线箱体与管廊标准段中电力管线孔室的尺寸一致,有效避免了综合管廊断面大,造价昂贵的问题,保证了与道路工程范围相同长度的规划建设,提升服务水平,降低后期管养难度。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力通信综合缆线管廊,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管廊标准段、直线综合井、电力三通综合井、电力四通综合井以及分线通信综合井,其中,
管廊标准段敷设于道路车行道或人行道或绿化带下方,管廊标准段的横截面呈矩形箱体设置,管廊标准段包括外部的管壁和内部的分隔墙,管壁的横截面呈“口”字形设置,分隔墙竖直设置于管壁内并连接管壁的顶板和底板,且分隔墙将管壁的内空分隔成并列设置的电力管线孔室和通信管线孔室;
直线综合井设置于每一管廊标准段上,用于管线接入接出、线缆的敷设和检修,且直线综合井包括呈前后位置分布的电力直线综合井和通信综合井;
电力三通综合井设置于道路转弯处的两条呈交叉设置的管廊标准段之间或T型道路交叉口处的三条呈交叉设置的管廊标准段之间;
电力四通综合井设置于十字道路交叉口处的四条呈交叉设置的管廊标准段之间;
分线通信综合井设置于管廊标准段上且位于靠近与之连接的电力三通综合井或电力四通综合井的位置。
上述的一种电力通信综合缆线管廊,其中,每个管廊标准段的间距为80~100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2012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