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小带轮闭式模锻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922199008.6 | 申请日: | 2019-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10136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王荣胜;杨红勇;刘元宝;赵士杰;杨勇;杜朝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昊方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J13/02 | 分类号: | B21J13/02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蚌埠博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3 | 代理人: | 杨晋弘 |
地址: | 233000 安徽省蚌***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小带轮闭式模 锻模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小带轮闭式模锻模具,它包括上模(1),在上模(1)下方设有对应配合的下模(2),在下模的模孔(2a)一端插设有对应配合的顶杆(3),其特征在于:上模(1)下端面上设有与模孔(2a)对应配合圆台(1a),在圆台(1a)设有模头(1b)。本实用新型具有在合模时上模和下模形成密闭没有缝隙不会造成溢料形成“飞边”,从而不需要增加坯料重量,故提高了材料利用率,同时不会造成自动线机械手装夹困难影响后序加工,减少了后序加工工序,提高了产品良品率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锻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小带轮闭式模锻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如图1所示,市面上大多公司生产小带轮,使用的模具结构均为开式模锻,即开放式结构,由于在上模1和下模2合模时有缝隙,缝隙造成溢料形成“飞边5”,为此不仅要增加坯料重量,降低了材料利用率,还会造成自动线机械手装夹困难,影响后序加工,同时因增加了后序加工工序,降低了产品的良品率。
实用新型内容:
从本实用新型就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小带轮闭式模锻模具。
本申请提供一下技术方案:
一种小带轮闭式模锻模具,它包括上模,在上模下方设有对应配合的下模,在下模的模孔一端插设有对应配合的顶杆,其特征在于:上模下端面上设有与模孔对应配合圆台,在圆台设有模头,所述的圆台与模孔以及顶杆能形成一个空腔。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有以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所述的上模、圆台以及模头为同轴分布。
实用新型优点:
本实用新型具有在合模时上模和下模形成密闭没有缝隙不会造成溢料形成“飞边”,从而不需要增加坯料重量,故提高了材料利用率,同时不会造成自动线机械手装夹困难影响后序加工,减少了后序加工工序,提高了产品良品率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一种小带轮闭式模锻模具,它包括上模1,在上模1下方设有同轴分布的下模2,在下模2上设有模孔2a,在模孔2a下端向上插入有与孔壁滑动配合的顶杆3。所述顶杆3的外圆面与模孔2a下端部的孔壁接触。
在上模1下端面上凸出有一个与模孔2a对应配合的圆台1a,在圆台1a下端面上凸出模头1b,所述的模头1b、圆台1a以及上模1为同轴分布且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圆台1a的外圆面与模孔2a上端部的孔壁接触,并与其形成滑动配合。所述圆台1a的下端面为光滑平整以便保证产品的表面平整度。
所述的顶杆3为现有的顶针构件,且顶杆3的长度可以直接截短现有技术中的顶针,也可以安装短于现有技术中顶针的新顶针,使得顶杆3与圆台1a和模孔2a能形成一个空腔。
工作过程: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不仅可在行程可调的肘杆式精锻机工作,也可以在螺旋式压力机上进行闭式模锻。在肘杆式精锻机上使用通过调节下死点位置,避免过压造成打击力畸变,模具损坏;在螺旋式压力机上使用则通过下行速度的调整进而调节压力进行闭式模锻,避免过压造成打击力畸变,模具损坏。
首先将上模1、下模2和顶杆3安装并调试好,在通过自动线机械手将加热棒料夹至顶杆3上,机器使上模向下运行,当圆台1a与模孔2a和顶杆3形成空腔,加热棒料被锻压成产品4。
在合模时由于圆台的阻挡,下模2与上模1之间不会再出现缝隙,加热棒料处于空腔内,因此就不会造成溢料形成“飞边”,从而不需要增加坯料重量,故提高了材料利用率,同时不会造成自动线机械手装夹困难影响后序加工,减少了后序加工工序,提高了产品4的良品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昊方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昊方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19900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穹形滤水机械过滤器
- 下一篇:一种灯源颜色控制装置及车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