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有助于粪便尿液分离收集的蹲便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2196623.1 | 申请日: | 2019-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20061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沈晓伟;李卫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E03D11/04 | 分类号: | E03D11/04;E03D11/10;E03D11/13;E03D11/11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陈问渠;何梅生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助于 粪便 尿液 分离 收集 蹲便器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有助于粪便尿液分离收集的蹲便器,蹲便器设有用于启动冲水的冲水开关,还设有红外感应器,用于感测用户下蹲与起立的动作信号;在蹲便器的存水弯上,对应于蹲便器排泄口正下方部位的侧壁上设有旁通管;旁通管由倾斜管段与水平管段连接构成,倾斜管段以较高端的管口连通于存水弯侧壁下端部,以较低端的管口与水平管段相连,水平管段所处高度位置低于存水弯,在临近于倾斜管段处安装有隔网,并在隔网下游部位、临近于隔网处安装有电磁阀,末端连接至尿液收集装置;蹲便器还包括控制装置,红外感应器与电磁阀分别与控制装置相连并受控于控制装置。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从源头上收集尿液,初步实现粪便尿液的分离收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蹲便器,更具体地说是一种有助于粪便尿液分离收集的蹲便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末端收集集中处理为特征的“水冲厕所—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这一排水模式几乎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城镇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必然选择,然而,实践表明,该模式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弊端,如:浪费水资源、污染物稀释以后难以进行资源与能源回收,后续生物脱氮需要耗费能量和外加碳源等,这些弊端也直接导致了中国污水处理率的低下。生活污水中约97%的氮、90%的磷与60%的COD来自粪便尿液,但粪便尿液体积仅占生活污水的1~2%,其中尿液含氮量约占粪便尿液总含氮量的80%,含磷量占60%,如果能够对尿液进行单独收集并进行氮磷资源化利用,则可以实现源头减排,避免后续污水处理中碳氮比不合理和需要外加碳源进行生物脱氮的现象,减轻污水处理的负担。因此,相对于传统排水模式中混合方式处理而言,对体积小浓度高的粪便尿液在源头进行分离并处理,更易实现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和污染物的控制。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国内诞生了可实现粪便尿液分离收集的蹲便器,目前具有粪便尿液分离功能的蹲便器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蹲便器冲水时,粪便排泄孔和尿液排泄孔都呈开启状态,无法实现对粪便和尿液的有效分离;
2、蹲便器的粪便排泄口直径很大,且下方无其他遮挡,易造成冲水排泄时液体飞溅,污染周边环境,并浪费冲洗水量;
3、蹲便器的排泄口直径很大,若想做到完全收集,需定制容器,价格高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有助于粪便尿液分离收集的蹲便器,以期能够实现从源头上收集尿液,初步实现粪便尿液的分离收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有助于粪便尿液分离收集的蹲便器,所述蹲便器设有用于启动冲水的冲水开关,其结构特点是:
所述蹲便器还设有红外感应器,用于感测用户下蹲与起立的动作信号;在所述蹲便器的存水弯上,对应于蹲便器排泄口正下方部位的侧壁上设有旁通管;所述旁通管由倾斜管段与水平管段连接构成,所述倾斜管段以较高端的管口连通于存水弯侧壁下端部,以较低端的管口与所述水平管段相连,所述水平管段所处高度位置低于存水弯,在临近于倾斜管段处安装有隔网,并在所述隔网下游部位、临近于隔网处安装有电磁阀,末端连接至尿液收集装置;所述蹲便器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红外感应器与电磁阀分别与控制装置相连并受控于所述控制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倾斜管段与水平方向之间夹角为30-45°,较高端管口所处高度临近于存水弯的底部。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存水弯上设置旁通管,利用旁通管上的电磁阀与蹲便器的红外感应器协同配合,实现对粪便尿液在源头上的初步分离,实现对尿液的集中收集,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且旁通管以具有一定坡度的倾斜管段连接至存水弯,避免残余尿液的长期堆积,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多种场所,结构简洁新颖,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建筑大学,未经安徽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19662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