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静脉输液穿刺辅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166810.5 | 申请日: | 2019-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163469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9 |
发明(设计)人: | 侯江东;张晓君;何文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省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5/46 | 分类号: | A61M5/46;A61M5/42 |
代理公司: | 贵阳春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2109 | 代理人: | 杨云 |
地址: | 550002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静脉 输液 穿刺 辅助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辅助器械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静脉输液穿刺辅助装置,包括底板,底板上表面的一侧开设有操作槽,操作槽内壁的一端通过螺母固定设置有转动杆,转动杆外表面的中部与转动轴承的内圈插接,转动轴承的一侧与指针的一端固定连接,指针的另一端贯穿角度板顶部的弧形孔,角度板的底部与操作槽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该静脉输液穿刺辅助装置,通过旋转指针调节指针与皮肤及其包裹的血管之间的角度,底板与待注射的皮肤及其包裹的血管垂直,能实现准确定位针头进针时的角度和深度的目的,解决了仅依靠感觉进针导致的角度偏差从而导致穿刺成功率低和疼痛感增加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辅助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静脉输液穿刺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胶体溶液、晶体溶液、高营养液、药物等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临床上常使用的输液方法包括头皮针静脉输液法及静脉留置针输液法,不管采取何种输液方法都会涉及到进针角度问题,传统的进针角度为15°~30°,据相关研究指出通过力学分析和实践证明以45°或接近45°角进针容易且省力,不会出现皮肤随进针方向向前推移及刺破血管下壁现象,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达到无痛。
但不管进针角度是15°~30°还是45°,在学校模拟操作或临床上操作时基本都是凭操作人员的感觉来估计进针的角度,对于经验不足的操作人员,就会导致进针的角度及深度不够准确的问题,甚至有较大偏差。由于角度及深度的偏差,可能会使静脉穿刺的失败和(或)增加患者的疼痛。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静脉输液穿刺辅助装置,具备可用于学校模拟操作及临床上静脉输液穿刺时进针的角度及深度的准确测量,也可应用于学校模拟操作及临床上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的角度及深度的测量,同时可通过用其底板内侧的两端作参考,且底板内侧的两端平行并靠近待穿刺的血管,能更好地观察穿刺点血管近远端是否粗直及周围皮肤的平整度,这样不易刺破血管及便于穿刺后的固定,便于调节打针时针头的角度,使扎针更加便捷安全,使在校学生或临床经验不足的医护人员扎针更加准确安全等优点,解决了在校学生或经验不足的医护人员扎针的过程中针头角度及深度不够准确,由于角度及深度的偏差,可能会导致的静脉穿刺失败或增加患者的疼痛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可用于学校模拟操作及临床上静脉输液穿刺时进针的角度及深度的准确测量,也可应用于学校模拟操作及临床上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的角度及深度的测量,也可以通过用其底板一侧的两端作参考,且底板内侧的两端平行并靠近待穿刺的血管,能更好地观察穿刺点血管近远端是否粗直及周围皮肤的平整度,这样不易刺破血管及便于穿刺后的固定,便于调节打针时针头的角度,使扎针更加便捷安全,使在校学生或临床经验不足的医护人员扎针更加准确安全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静脉输液穿刺辅助装置,包括底板,底板上表面的一侧开设有操作槽,操作槽内壁的一端通过螺母固定设置有转动杆,转动杆外表面的中部与转动轴承的内圈插接,转动轴承的一侧与指针的一端固定连接,指针的另一端贯穿角度板顶部的弧形孔,角度板的底部与操作槽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
转动轴承外表面远离指针的一侧与螺纹套管的一端套接,螺纹套管的另一端套接于螺纹螺栓一端的外表面。
优选的,螺纹套管内部的螺纹与螺纹螺栓底部的螺纹相反,并且螺纹螺栓的底部与转动杆的外表面活动连接。
优选的,转动杆的两端均与操作槽内壁的两侧固定连接。
优选的,指针为U型针,指针的直径小于弧形孔的宽度,并且指针远离转动轴承一端的外表面固定设置有刻度尺。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静脉输液穿刺辅助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省人民医院,未经贵州省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1668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