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玻璃熔窑烟气协同减排耦合余热发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2145719.5 | 申请日: | 2019-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1146271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1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刚;郑美玲;王彬;李继;孟令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材环保研究院(江苏)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83 | 分类号: | B01D53/83;B01D53/50;B01D53/68;B01D53/86;B01D53/56;B01D46/24;F27D17/00;F01K27/00;F01K17/02;F01D15/10 |
代理公司: | 南京新慧恒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424 | 代理人: | 李晓静 |
地址: | 22405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玻璃 烟气 协同 耦合 余热 发电 系统 | ||
1.一种玻璃熔窑烟气协同减排耦合余热发电系统,包括玻璃熔窑生产线(1)、余热利用系统、干法脱硫塔(2)、脱硫剂储存及输送系统(3)、喷氨系统(4)和除尘反应器(5),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利用系统包括高温段余热利用系统(6)和低温段余热利用系统(7),所述玻璃熔窑生产线(1)的烟气出口通过管路Ⅰ(8)连接高温段余热利用系统(6),所述高温段余热利用系统(6)的烟气出口和脱硫剂储存及输送系统(3)分别通过管路Ⅱ(9)和管路Ⅲ(10)连接干法脱硫塔(2)的底端,所述干法脱硫塔(2)的顶端通过管路Ⅳ(11)连接除尘反应器(5)的烟气入口,所述管路Ⅳ(11)的中部通过管路Ⅴ(12)连接喷氨系统(4),所述除尘反应器(5)的烟气出口通过管路Ⅵ(13)连接低温段余热利用系统(7)的烟气入口,所述低温段余热利用系统(7)的烟气出口连接汽轮发电机(14),所述汽轮发电机(14)连接玻璃熔窑生产线(1)用以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玻璃熔窑烟气协同减排耦合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段余热利用系统(6)和低温段余热利用系统(7)之间设置有隔板(15),以阻绝高低温烟气热量的自由传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玻璃熔窑烟气协同减排耦合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脱硫剂储存及输送系统(3)和干法脱硫塔(2)之间还设置有脱硫剂喷枪(1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玻璃熔窑烟气协同减排耦合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法脱硫塔(2)包括渐缩管和渐扩管,所述渐缩管和管路Ⅱ(9)相连通,所述渐扩管和脱硫剂喷枪(16)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玻璃熔窑烟气协同减排耦合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脱硫剂储存及输送系统(3)包括第一电动单梁起重机(3.1)、脱硫剂缓冲仓(3.2)、脱硫剂存储仓(3.3)和称重仓(3.4),所述第一电动单梁起重机(3.1)设置于脱硫剂缓冲仓(3.2)的上方,所述脱硫剂缓冲仓(3.2)的底端设置有第一旋转给料机(3.5),所述第一旋转给料机(3.5)通过管路连接脱硫剂存储仓(3.3)的顶部,所述脱硫剂存储仓(3.3)的底部依次设置有第一手动插板阀、气动插板阀(3.6)和第二旋转给料机,所述第二旋转给料机连接称重仓(3.4),所述称重仓(3.4)的底部依次连接有螺旋输送机(3.7)和喷射器(3.8),所述喷射器(3.8)和管路Ⅲ(10)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玻璃熔窑烟气协同减排耦合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脱硫剂缓冲仓(3.2)和脱硫剂存储仓(3.3)的顶部均设置有进料口和布袋除尘器(3.9)。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玻璃熔窑烟气协同减排耦合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法脱硫塔(2)的底部依次连接有第二手动插板阀(17)、第三旋转给料机(18)和链式输送机(19)。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玻璃熔窑烟气协同减排耦合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反应器(5)采用陶瓷纤维滤管除尘反应器(5),其滤管上负载有脱硝催化剂,且除尘反应器(5)的顶部还安装有加热器(20)和第二电动单梁起重机(2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玻璃熔窑烟气协同减排耦合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氨系统(4)包括依次连接的卸氨泵(4.1)、氨水罐(4.2)和氨水喷枪(4.3),所述氨水罐(4.2)和氨水喷枪(4.3)之间还设置有输送机构(4.4)和流量控制机构(4.5),所述氨水喷枪(4.3)的出口端与管路Ⅴ(12)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玻璃熔窑烟气协同减排耦合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段余热利用系统(7)的气体出口通过管路连接引风机(22)和烟囱(2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材环保研究院(江苏)有限公司,未经中建材环保研究院(江苏)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145719.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温超净除尘脱硝一体化设备
- 下一篇:一种新型平直机自动接片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