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胃造瘘管辅助针管式流食转换延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144903.8 | 申请日: | 2019-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1138281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郭淑丽;李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J15/00 | 分类号: | A61J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陈新胜 |
地址: | 10073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瘘管 辅助 针管 流食 转换 延长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胃造瘘管辅助针管式流食转换延长装置,包括延长管体,延长管体的一端固定设置有圆锥接头,延长管体的另一端固定连通有锥形罗纹头,延长管体的中部固定安装有卡子,本实用新型一种胃造瘘管辅助针管式流食转换延长装置,减少胃造瘘管发生导管机械性损伤,延长导管使用寿命:避免了胃造瘘管断裂和导管本身卡子,造成的机械性损伤;使用该装置上的的卡子,不用造瘘管本身的卡子;该装置延长了胃造瘘管的长度,同时,考虑到节力,可视,方便患者自我操作护理;减轻患者经济压力,延长管路使用寿命,提高患者满意度;每次使用后冲洗干净,方便使用;该装置使用方便,提高护理质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胃造瘘管延长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胃造瘘管辅助针管式流食转换延长装置,属于医疗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胃造瘘管,是借助内镜引导下,经腹部皮肤穿刺置入胃造瘘管,是一种特殊的管饲营养方法。放置胃造瘘管的前提是患者经口摄食障碍,但患者胃肠功能正常,需长期管饲营养支持>4周以上者。留置胃造瘘管后,患者或家属可以通过胃造瘘管开展长期家庭肠内营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根据患者病情不同,经胃造瘘管进行家庭肠内营养输注有三种方式选择,包括间歇推注、间歇滴注、连续输注。其中,对于实施胃内喂养的留置胃造瘘管的患者,患者能活动或能自理的患者建议使用间歇推注方式,更符合人体生理“顿服”喂养方式,便于患者更好回归社会。胃造瘘管在腹壁外长度约20cm左右。胃造瘘管如果能正确维护,可以使用2-3年左右再更换胃造瘘管。
但是在临床上发现,对于实施间歇推注的患者,影响胃造瘘管使用常见以下几个问题:
1、胃造瘘管大喇叭口接头处出现破裂:与长期频繁连接针管注射器造成的机械损伤有关,导致推注时有营养液外渗,影响推注。
2、胃造瘘管大喇叭口处接头变松,接头盖子盖不严,易脱开:与长期频繁用力连接针管注射器,撑大有关,易导致盖子松脱,胃液及营养液外流。
3、胃造瘘管出现断裂:断裂有2种原因:①有的品牌胃造瘘管本身有开关卡子,反复开关卡子对造瘘管本身造成机械性损伤,引起胃造瘘管断裂。②有的品牌胃造瘘管管子本身没有卡子,肠内营养管饲时有些患者和家属有反复外力折叠导管的不良习惯,胃造瘘管断裂处往往在反复折叠处。患者及家属折叠导管的习惯是由于担心操作过程中患者腹压高或胃潴留引起肠内营养液及胃液经胃造瘘管流出。
4、胃造瘘管腹壁外长度偏短:不利于自我护理患者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胃造瘘管辅助针管式流食转换延长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胃造瘘管大喇叭口接头处出现破裂;胃造瘘管大喇叭口接头变松;胃造瘘管出现断裂;胃造瘘管腹壁外长度偏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胃造瘘管辅助针管式流食转换延长装置,包括延长管体,所述延长管体的一端固定设置有圆锥接头,所述圆锥接头与注射器的注射头卡合连接,所述延长管体的另一端固定连通有锥形罗纹头,所述延长管体的中部固定安装有卡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圆锥接头的内圈开设有多个内螺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锥形罗纹头的表面开设有多个外螺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卡子包括外框、两个锥形卡片和两个三角形镂空槽,所述外框内壁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锥形卡片,两个所述锥形卡片的两侧均开设有三角形镂空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两个所述锥形卡片分别与延长管体的两侧对应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延长管体、注射器、圆锥接头、锥形罗纹头和卡子均为PVC材质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14490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箱灭火装置
- 下一篇:一种隐藏式共享陪护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