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单片机的锂电池充电控制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922135945.5 | 申请日: | 2019-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4652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7 |
发明(设计)人: | 杜兴;黄译锋;龚章俊;朱浩亮;黄世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宁学院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G05B19/042 |
代理公司: | 贵州派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2114 | 代理人: | 汪劲松 |
地址: | 530200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单片机 锂电池 充电 控制电路 | ||
1.一种基于单片机的锂电池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电路、单片机模块、继电器电路、锂电池接口模块、A/D转换模块、显示模块、太阳能接口模块,电源电路输出端与单片机模块、继电器电路、锂电池接口、A/D转换模块、显示模块分别连接,单片机模块与继电器电路、锂电池接口模块、A/D转换模块、显示模块、太阳能接口模块分别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单片机的锂电池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电路包括DC接口DC1、开关SW1、电阻R1、发光二极管D10,DC接口DC1的1脚与开关SW1的2脚连接,DC接口DC1的2脚与3脚短接后与发光二极管D10阴极连接,开关SW1的3脚与电阻R1一端连接,电阻R1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10阳极连接,开关SW1的3脚输出电源VCC。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单片机的锂电池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片机模块包括单片机U3、晶振Y1、电容C1~C3、开关S1、电阻R2、下载接口JD1,单片机U3的18脚、19脚分别与晶振Y1两端连接,晶振Y1两端分别与电容C1一端、电容C2一端连接,电容C1另一端、电容C2另一端分别接地,单片机U3的9脚与电容C3一端、电阻R2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3另一端与电源VCC连接,电阻R2另一端接地,开关S1与电容C3两端并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单片机的锂电池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电路包括三极管Q1、电阻R7、电阻R8、发光二极管D9、继电器K1,三极管Q1基极与电阻R7一端连接,电阻R7另一端与单片机U3的1脚连接,三极管Q1发射极与电源VCC连接,三极管Q1集电极与电阻R8一端、继电器K1线圈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8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9阳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9阴极与继电器K1线圈另一端连接且接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单片机的锂电池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电池接口模块包括接口J2、电流检测芯片U2,接口J2的1脚接地、2脚与电流检测芯片U2的2脚连接,电流检测芯片U2的1脚与继电器K1的公共触点连接,电流检测芯片U2的3脚与电源VCC连接,电流检测芯片U2的5脚接地。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单片机的锂电池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A/D转换模块包括A/D转换芯片U1、电阻R4、电阻R5,A/D转换芯片U1的2脚与单电流检测芯片U2的4脚连接,A/D转换芯片U1的5脚~8脚分别短接后接地,A/D转换芯片U1的14脚与16脚短接后与电源VCC连接,A/D转换芯片U1的9脚、10脚分别与单片机U3的21脚、22脚连接,电阻R4两端分别与A/D转换芯片U1的10脚、16脚连接,电阻R5两端分别与A/D转换芯片U1的9脚、16脚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单片机的锂电池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块包括液晶显示屏LCD1、电位器PR1,液晶显示屏LCD1的3脚与电位器PR1的移动端、接线柱一端分别连接,电位器PR1接线柱另一端接地,液晶显示屏LCD1的4脚~6脚分别与单片机U3的27脚~25脚连接,液晶显示屏LCD1的7脚~14脚分别与单片机U3的39脚~32脚连接,液晶显示屏LCD1的2脚、15脚分别与电源VCC连接,液晶显示屏LCD1的1脚、16脚分别接地。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单片机的锂电池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接口模块包括接口J1、电阻R3、电阻R6,接口J1的1脚接地、2脚与继电器K1的常开触点、电阻R3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3另一端与电阻R6一端、A/D转换芯片U1的1脚分别连接,电阻R6另一端接地。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基于单片机的锂电池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片机U3型号是STC89C52,电流检测芯片U2型号是ACS712,A/D转换芯片U1型号是PCF8591,液晶显示屏LCD1型号是LCD160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宁学院,未经南宁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135945.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集装箱车辆空重混装智能识别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多电飞机电作动容错伺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