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术后伤口拆线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22128684.4 | 申请日: | 2019-12-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0792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8 | 
| 发明(设计)人: | 汤艳敏;贾莲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汤艳敏 | 
| 主分类号: | A61B17/04 | 分类号: | A61B17/04 | 
| 代理公司: | 山东宏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322 | 代理人: | 李超 | 
| 地址: | 200433 上海市杨浦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术后 伤口 拆线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术后伤口拆线装置,属于医学器材技术领域,包括剪刀体,所述剪刀体底部开设有指环,且指环为两组,所述剪刀体顶部可分别可拆卸连接有刀叶A和刀叶B,所述刀叶A和刀叶B与剪刀体交接处固定连接有卡扣片,所述刀叶A顶部固定连接有刀刃,所述刀刃内侧壁开设有凹槽,所述刀叶B顶部固定连接有挑线头,所述剪刀体内侧壁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内卡扣连接有LED灯,且卡槽内固定连接有蓄电池,剪刀体内侧壁开设有卡槽,卡槽内固定连接有蓄电池,蓄电池电流输出端连接LED灯电流输入端,通过LED灯可为医生拆线时提供更充分的照明,便于医生观察拆线,整体的实用性得到提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学器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术后伤口拆线装置。
背景技术
在对较深或较大的创伤伤口进行治疗时,需要使用缝合术将伤口缝合,避免伤口由于张裂导致难以恢复愈合,通常,医生使用缝合线进行伤口缝合处理,帮助病人快速恢复愈合,在伤口恢复到一定程度后,需要到医院进行拆线处理,将缝合线从病人伤口处取出。
专利号CN 106725669 A的公布了一种医用快速拆线装置,设计新颖,结构稳固,能够灵活的对病人进行伤口部位支撑固定,方便医务人员在平稳环境下实施拆线操作,卫生安全,配备有一次性完成抽线剪线操作的实用剪刀,为医务人员的拆线工作提供了便利。
该专利中的拆线装置还具有以下缺点:1、传统的拆线设备为手术剪刀,利用剪刀的尖锐端插入到缝合线内,缝合线在组织愈合后容易陷入肉中,不易挑开,缝合后的剪切线头或者拆线时候挑开线头,都容易使线头落入到内部组织内,剪断的线头很小,这些医疗垃圾一旦遗落在体内,容易造成医疗事故;2、在无灯光的情况下,不易于医护人员使用拆线装置为病人进行拆卸,实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且拆现装置的指环经过长时间使用会锐化,会切割到医护人员的手指,刀叶为循环使用性,不卫生,还需消毒,浪费过多时间与人工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术后伤口拆线装置,旨在提高拆线装置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术后伤口拆线装置,包括剪刀体,所述剪刀体底部开设有指环,且指环为两组,所述剪刀体顶部可分别可拆卸连接有刀叶A和刀叶B,所述刀叶A和刀叶B与剪刀体交接处固定连接有卡扣片,所述刀叶A 顶部固定连接有刀刃,所述刀刃内侧壁开设有凹槽,所述刀叶B顶部固定连接有挑线头,所述剪刀体内侧壁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内卡扣连接有LED灯,且卡槽内固定连接有蓄电池。
可选的,所述LED灯电流输入端连接蓄电池电流输出端。
可选的,所述卡扣片外侧壁镶嵌连接有螺丝,且螺丝为四组。
可选的,所述挑线头为向内偏转的弧形结构,所述刀刃为弧形,且与所述挑线头相匹配。
可选的,所述指环外侧壁固定连接有橡胶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在刀叶B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挑线头,挑线头为向内偏转的弧形结构,弧形结构防止挑线头在挑线时刺破皮肤,造成二次伤害,刀刃为弧形,且与挑线头相匹配,弧形刀刃与挑线头相匹配,便于更好的将缝合线剪断,刀刃内侧壁开设有凹槽,挑线头为尖端结构,且设置在弧形结构的末端,挑线头用于将伤口缝合线挑出,凹槽开设在刀刃的内壁,且与刀刃相匹配,剪断后的缝合线线头被刀刃压入凹槽中并被夹住,便于直接将线扯出,避免了拆卸结束时线头掉落至患者体内造成医疗事故,解决了传统的拆线设备为手术剪刀,利用剪刀的尖锐端插入到缝合线内,缝合线在组织愈合后容易陷入肉中,不易挑开,缝合后的剪切线头或者拆线时候挑开线头,都容易使线头落入到内部组织内,剪断的线头很小,这些医疗垃圾一旦遗落在体内,容易造成医疗事故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汤艳敏,未经汤艳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12868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