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机舱式测风激光雷达的组网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922116432.X | 申请日: | 2019-11-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81980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 发明(设计)人: | 刘鑫;张国;邵振州;郭辰;张立英;黄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牧镭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3D17/00 | 分类号: | F03D17/00;F03D9/25;F03D80/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刘畅 |
| 地址: | 102209 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机舱 式测风 激光雷达 组网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机舱式测风激光雷达的组网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风力发电机、激光雷达、交换机和升压站,多个风力发电机分为n组,分别对应n个交换机;各风力发电机上安装激光雷达,激光雷达连接风力发电机的PLC;各激光雷达的PLC连接各风力发电机所属的交换机;各交换机共同连接升压站。基于该组网系统获得的风力参数对全风场的效能最优可以提供有价值的测量数据,可以兼顾风机对风影响的发电量和因尾流影响风机寿命,从而可有效提升风电场的综合发电效益和风机寿命,综合提升全风场的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激光雷达测风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机舱式测风激光雷达的组网系统。
背景技术
风机的控制系统主要由监控系统、主控系统、变桨控制系统和变频系统组成,其中监控系统实现对全风场风机状况的监视与启、停操作,包括大型监控软件及完善的通信网络;主控系统是风机控制系统的主体,由主控制器实现自动启动、自动调向、自动调速、自动并网、自动解列、故障自动停机、自动电缆解绕及自动记录与监控等重要控制、保护功能。变桨控制系统与主控系统配合,由变桨控制器对叶片节距角的控制,实现最大风能捕获以及恒速运行,提高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灵活性。变频系统(变频器)与主控制系统接口,和发电机、电网连接,直接承担保证供电品质、提高功率因素、满足电网兼容性标准等重要作用。
现有技术中监控系统主要实现对全风场风机状况的监视与启、停操作,如图1所示监控的具体数据有:电力参数、风力参数(风速、风向)、风机组状态参数和反馈信号。其中风力参数是风向传感器、风速传感器等设备测量所得。因其装配在风机叶轮后,测量的风速已经受叶轮扰动影响,因此测量值需要经过传递函数推导出叶轮面上时的风场信息。对于监控系统来说监控的风力参数实际上不是实测值,可能存在误差。且因该风向传感器、风速传感器等设备是被动探测,其检测风力参数只能用于被安装风电机组的监控、控制、变桨、变频等,对全风场的效能最优无法提供有价值的测量数据。
现有技术中监控系统的风力参数是风向传感器、风速传感器等设备测量所得的,因其是被动探测设备,无法测量风机叶轮前方的真实值,同时也只限于测量被安装风力发电机组固定点处的风场信息,因此测量数据只对单台风机的效能提升有参考意义,但实际上全风场中因存在尾流影响的问题(如图2所示),单台风机的效能最优并非是全风场的效能最优,因此现有技术得出的组网控制方案并非是全风场效能最佳的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机舱式测风激光雷达的组网系统。
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机舱式测风激光雷达的组网系统,它包括风力发电机、激光雷达、交换机和升压站,多个风力发电机分为n组,分别对应n个交换机;各风力发电机上安装激光雷达,激光雷达连接风力发电机的PLC,激光雷达测量所属风力发电机前方的风场信息数据,激光雷达将数据传输回风力发电机的PLC;各激光雷达的PLC连接各风力发电机所属的交换机,将数据发送至每组所属的交换机;各交换机共同连接升压站,将多个风力发电机的风场信息数据发送至升压站中统一处理。
优选的,所述激光雷达包括光学头和数存单元两部分:
光学头:包括望远镜、激光器、环形器、平衡探测器、主板电路和防雷模块,激光器通过环形器连接望远镜和平衡探测器,通过望远镜向空气发送光信号,通过平衡探测器接收回光信号;平衡探测器连接主板电路,主板电路连接防雷模块;
数存单元:包括SSD和通信芯片,由SSD实现风场信息数据的存储,由通信芯片将数据传输至风机PLC;
数存单元连接电源,光学头由数存单元传输电力,光学头和数存单元之间保持通信连接。
优选的,所述数存单元还包括状态监控模块。
优选的,激光雷达安装在所属风力发电机的机舱顶部,并通过profibus-DP线缆连接风力发电机的PLC。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牧镭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牧镭激光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11643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二次电源转换电路装置
- 下一篇:一种耐火棚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