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全须地笼有效
申请号: | 201922113843.3 | 申请日: | 2019-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5851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文海 |
主分类号: | A01K69/06 | 分类号: | A01K69/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6600 山东省滨***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须地笼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全须地笼,以保护我国近海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通过对网身及其内部结构、网兜及其内部结构以及网身与网兜二者连接部进行必要的结构改进,达到提高捕捞效率,推动我国渔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目的,它包括网兜、进鱼口、网兜内部倒须、倒须进鱼口以及由若干反弓形骨架支撑的网身,任一反弓形骨架均包括反弓形凹部,该反弓形凹部为镜像对称设置的一对反弓形凹部,相应地,由其支撑的网身的两侧面形成一对镜像对称的长条形倒须。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渔具领域中的一种全须地笼。
背景技术
地笼,也称作地笼网,作为一种特定鱼类捕捞工具,因其具备一定的诱捕功能,特别是对于虾蟹以及部分近海地栖鱼类的捕捞具有明显优势,而被广泛应用;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多数地笼都存在结构简单、功能单一、捕捞效率低、个体区分度差的缺点,其功能性缺陷具体表现在:捕捞效率低,目前已知的多数地笼仍以矩形骨架支撑网片形成网身,网身内部没有倒须,进鱼口的设置参差不齐,且网兜内部的倒须口形状各异,没有统一标准,因而造成鱼虾逃逸率高,捕捞效率低,无法满足近海渔业、生态养殖业等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个体区分度差,目前已知的大部分地笼网由网身直接连接网兜,在渔量较大的情况下,内部空间过于拥挤,幼鱼和幼蟹极易在逃逸之前窒息,部分地笼网甚至对我国近海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可见,目前使用的地笼网因其存在上述缺陷,不利于我国近海渔业和生态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亟待对其进行结构改进以适应我国现代化渔业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须地笼网,以保护我国近海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通过对网身及其内部结构、网兜及其内部结构以及网身与网兜二者连接部进行必要的结构改进,达到提高捕捞效率,推动我国渔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目的。
技术方案:全须地笼,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网兜、进鱼口、网兜内部倒须、倒须进鱼口以及由若干反弓形骨架支撑的网身,其中,任一反弓形骨架均包括:反弓形凹部,该反弓形凹部为镜像对称设置的一对反弓形凹部,相应地,由其支撑的网身的两侧面形成一对镜像对称的长条形倒须。
进一步地,它还包括矩形骨架,所述矩形骨架设置在所述网身与所述网兜之间,与支撑所述网身的末端的反弓形骨架共同形成用于容纳鱼虾活动的活动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网兜的内部的倒须进鱼口为菱形倒须进鱼口。
进一步地,任意两条相邻的所述反弓形骨架所形成的一个捕鱼单元的中部设置一对水平交叉排列的进鱼口。
有益效果:该实用新型通过对网身的结构改进,将现有矩形网身改进为一对镜像对称的倒须,加之网兜内部若干倒须,从而全网形成不间断的倒须结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捕捞效率,增加渔获;且该实用新型通过矩形骨架与其相邻的反弓形骨架形成较大空间,能够避免幼体因缺氧窒息,增加幼体的逃逸率,因而利于保护我国日益匮乏的近海渔业资源。
附图说明
附图1是该实用新型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该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该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该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倒须进鱼口;2、矩形骨架;3、反弓形骨架;3a、反弓形凹部Ⅰ;3b、反弓形凹部Ⅱ;4、网身;5、进鱼口;5a、进鱼口Ⅰ;5b、进鱼口Ⅱ;6、活动空间;7、网兜内部倒须;8、网兜;9a、倒须Ⅰ; 9b、倒须Ⅱ。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对于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指明,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文海,未经李文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1138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心血管内科用吸氧人工呼吸器
- 下一篇:一种激光圆柱反光板的固定清洗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