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碳化硅热交换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922112092.3 | 申请日: | 2019-12-0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2717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 发明(设计)人: | 易艳红;易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易艳红 |
| 主分类号: | F28D7/16 | 分类号: | F28D7/16;F28F11/00;F28F27/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碳化硅 热交换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碳化硅热交换器,包括有下管板、上管板以及多个碳化硅换热管;该上管板和下管板上下叠合并通过螺栓固定,该螺栓的头部沉入上管板内,且螺栓的头部与上管板之间夹设有第一密封件,螺栓的螺纹段旋入下管板内;该多个碳化硅热管呈正三角形排布,该螺栓位于正三角形的中心。通过利用螺栓压紧上管板和下管板,可减小碳化硅换热管间距,以达到减小碳化硅热交热器外形尺寸、降低原材料消耗和制造成本,并且,入口端的管板与出口端的管板结构不同,优化碳化硅的耐冷热冲击性能,此外,双管板结构的设计,可及时发现碳化硅换热管与管板密封处泄漏,有助于预防事故发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碳化硅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碳化硅具有良好的导热、耐腐蚀性能,用于制作热交换器可以明显减少换热面积,减小设备体积。但因碳化硅不能焊接,现有技术是在单管板上用丝接对换热管进行密封,导致换热管间距大,无形中增大了热交换器外形尺寸,增加了原材料消耗和制造成本;碳化硅很脆,耐冷热冲击性能差,降低了碳化硅热交换器在大温差情况下的应用;不能及时发现换热管与管板密封处的泄漏。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碳化硅热交换器,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之碳化硅热交换器不能及时发现换热管与管板密封处的泄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碳化硅热交换器,包括有下管板、上管板以及多个碳化硅换热管;该上管板和下管板上下叠合并通过螺栓固定,该螺栓的头部沉入上管板内,且螺栓的头部与上管板之间夹设有第一密封件,螺栓的螺纹段旋入下管板内;该多个碳化硅热管呈正三角形排布,该螺栓位于正三角形的中心,每一碳化硅热管的入口端外侧面套设有第二密封件,该第二密封件夹设于上管板和下管板之间,每一碳化硅热管的出口端外侧面套设有第三密封件,该第三密封件夹设于上管板和下管板之间。
优选的,所述多个碳化硅换热管分成多组,每组碳化硅换热管均呈正三角形排布,该螺栓为均匀分布的多个。
优选的,所述螺栓为内六角螺栓。
优选的,所述第一密封件为密封垫或0型圈。
优选的,所述第二密封件为密封垫或0型圈,且第二密封件为沿碳化硅换热管轴向叠合排布的两个。
优选的,所述第三密封件为密封垫或0型圈,且第三密封件为沿碳化硅换热管轴向叠合排布的两个。
优选的,所述上管板上设置有限位台阶,该碳化硅换热管的出口端面与限位台阶之间夹设有第四密封件。
优选的,所述第四密封件为密封垫或0型圈。
优选的,所述碳化硅换热管的入口端面向上凸出上管板。
优选的,所述上管板与下管板之间的缝隙设置有泄漏检测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通过利用螺栓压紧上管板和下管板,可减小碳化硅换热管间距,以达到减小碳化硅热交热器外形尺寸、降低原材料消耗和制造成本,并且,入口端的管板与出口端的管板结构不同,优化碳化硅的耐冷热冲击性能,此外,双管板结构的设计,可及时发现碳化硅换热管与管板密封处泄漏,有助于预防事故发生。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入口端的局部截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出口端的局部截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易艳红,未经易艳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11209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化工物料回转干燥装置
- 下一篇:一种模具更换工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