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烧结机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处理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1922106296.6 | 申请日: | 2019-11-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97468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 发明(设计)人: | 杨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家港市峰林环保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3/56 | 分类号: | B01D53/56;B01D53/76;B01D53/78 |
| 代理公司: | 上海宏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7 | 代理人: | 崔巍 |
| 地址: | 215699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烧结 烟气 脱硫 一体化 处理 设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烧结机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处理设备,包括烧结机、烟气激冷器、预处理塔和脱硫脱硝塔,烧结机的烟气出口通过管路与烟气激冷器的入口连通,烟气激冷器的出口通过管路与预处理塔下部的第一烟气入口相连通,预处理塔顶部的第一烟气出口通过管路与脱硫脱硝塔下部的第二烟气入口相连通,脱硫脱硝塔顶部设有第二烟气出口,第二烟气出口连接有净化烟气外排管,预处理塔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臭氧混合装置、多个第一除雾装置、多个第一喷淋装置和第一气体分布器;脱硫脱硝塔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多个第二除雾装置、多个第二喷淋装置和第二气体分布器。该设备可对低温烧结烟气进行脱硝脱硫一体化处理,且脱除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烧结烟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烧结机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烧结是钢铁冶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将各种不能直接入炉的炼钢原料,如粉矿、杂辅料等配加一定的燃料和辅料后,加热到一定温度,使粉料烧结成块状的工艺,钢铁烧结过程中伴随产生大量的烟气,烟气中含有SO2、粉尘、NOx等大气污染物,需要经过脱硫脱硝工艺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
目前,烧结机产生的烧结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SO2及粉尘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脱除工艺,但是对于NOx脱除工作,目前一般采用还原法进行脱除,但是由于烧结烟气的温度一般在120-180℃,而对NOx进行还原过程中所需的温度在300℃以上,这就需要额外设置配套的升温装置对烧结烟气进行升温处理,导致投资大,附属设备多,处理及运行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烧结机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处理设备,其可以对低温烧结烟气进行脱硝脱硫一体化处理,且脱除效率高,降低投资及运行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烧结机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处理设备,包括烧结机、烟气激冷器、预处理塔和脱硫脱硝塔,所述烧结机的烟气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烟气激冷器的入口连通,所述烟气激冷器的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预处理塔下部的第一烟气入口相连通,所述预处理塔顶部的第一烟气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脱硫脱硝塔下部的第二烟气入口相连通,所述脱硫脱硝塔顶部设有第二烟气出口,所述第二烟气出口连接有净化烟气外排管,所述预处理塔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臭氧混合装置、多个第一除雾装置、多个第一喷淋装置和第一气体分布器,所述预处理塔底部通过第一循环管路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一喷淋装置相连通,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上设有第一循环泵,所述臭氧混合装置包括多个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臭氧布气盘及设置在相邻的两个臭氧布气盘之间的导流机构,多个所述臭氧布气盘分别通过管路与位于预处理塔外侧的臭氧发生器相连通;
所述脱硫脱硝塔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多个第二除雾装置、多个第二喷淋装置和第二气体分布器,所述脱硫脱硝塔底部通过第二循环管路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二喷淋装置相连通,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上设有第二循环泵,所述脱硫脱硝塔下部一侧通过管路与碱液供给罐相连通。
进一步地改进在于,所述导流机构包括导流板和引流条,位于相邻的两个臭氧布气盘之间的预处理塔内侧壁自上而下交错分布有多个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倾斜向上设置,位于相邻的两个臭氧布气盘之间的预处理塔内侧壁设有多个引流条。通过设置导流板和引流条,延长烧结烟气与臭氧的混合气体的上升路径,并使得混合气体在预处理塔内呈螺旋状运动,使得烧结烟气与臭氧得到充分的混合和接触,充分的将低价氮氧化物氧化为高价易被吸收的高价氮氧化物,保证脱硝效果。
进一步地改进在于,所述导流板与预处理塔内径向方向之间的夹角为20-30度,所述导流板上均匀开设有导流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家港市峰林环保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张家港市峰林环保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10629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