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船用散热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922097437.2 | 申请日: | 2019-11-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1259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 发明(设计)人: | 屠继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铭品海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8D7/16 | 分类号: | F28D7/16;F28F1/34;F28F21/08;F28F19/02 |
| 代理公司: | 宁波甬致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28 | 代理人: | 薛莉莉 |
| 地址: | 316000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散热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船用散热器,具体涉及船舶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底座和散热管,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散热箱,所述第一散热箱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侧板,所述侧板为网孔板,所述侧板的顶部固定连有第二散热箱,所述第一散热箱一侧连接有进料管口,所述第一散热箱另一侧连接有出料管口,所述进料管口和出料管口之间设有散热管,所述散热管一端与进料管口相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冷却水液在吸收完热量后通过出水管排出,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冷却水液的流通接触有效增大了吸热效果,在船舶使用时能够直抽取行驶湖面或海面的水液,取材方便环保,提高了散热效果,满足了船舶使用需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涉及一种船用散热器。
背景技术
散热器是用来传导、释放热量的一系列装置的统称,散热器用途广泛,适用面广,也多在船舶上使用散热器进行散热。
现有技术中散热器多通过风扇转动带动散热管内流体进行热交换散热,散热主要通过空气流通被动实现,而空气接触导热效果较低,散热效果不佳,导致热量堆积在散热器内无法散发,不能很好的满足使用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船用散热器,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空气接触散热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船用散热器,包括底座和散热管,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散热箱,所述第一散热箱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侧板,所述侧板为网孔板,所述侧板的顶部固定连有第二散热箱,所述第一散热箱一侧连接有进料管口,所述第一散热箱另一侧连接有出料管口,所述进料管口和出料管口之间设有散热管,所述散热管一端与进料管口相连通,所述散热管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并与出料管口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散热箱顶部连接有进水管,所述第一散热箱一侧连接有出水管,所述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之间连接有连通水管,所述散热管位于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内腔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散热座,且散热管延伸出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的管体相对应位置之间固定连接有散热鳍片。
当流体通过外部输料泵泵入进料管口进入散热管,流体通过多条往复的散热管在第一散热箱内和第二散热箱内流通,通过进水管加入冷却水液,冷却水液能够填充第一散热箱并通过连通水管进入第二散热箱内,冷却水液与散热管位于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内的管体进行接触吸收散热管内的流体热量,冷却水液同时能够冲刷与散热管管体相接触的散热座以及散热槽,散热槽能够增大与冷却水液的流通接触面积,冷却水液在吸收完热量后通过出水管排出,通过冷却水液的流通接触有效增大了吸热效果后再进行排出,在船舶使用时能够直抽取行驶湖面或海面的水液,取材方便环保,提高了散热效果。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座两侧均开设有若干散热槽,且散热槽为通槽,所述散热座为吸热铜座,保证导热效果。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鳍片的宽度等于散热管的宽度,且散热鳍片与散热管之间焊接,所述散热鳍片为铝制导热片,增大导热面积,提高散热效果。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水管、连通水管、出水管、进料管、出料管和散热管与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的对应位置均设有密封垫圈,避免冷却液泄露。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管为紫铜管,且散热管内腔和外壁均涂有耐腐蚀漆,避免外部潮湿空气腐蚀。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的宽度相等,且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均为不锈钢构件,且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内腔涂有耐腐蚀漆,抗腐蚀并且减少水垢。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滑缓冲垫,能够提高底座的缓冲力,与船舶表面贴合更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铭品海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铭品海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9743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