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转盘入口辅助转向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2089877.3 | 申请日: | 2019-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4376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7 |
发明(设计)人: | 常海涛;魏兴洋;林大富;洪振环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47/52 | 分类号: | B65G47/52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鼎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7 | 代理人: | 程捷;杨慧娟 |
地址: | 353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盘 入口 辅助 转向 机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转盘入口辅助转向机构,其包括由相对设置的导向板组成的弧形的转向通道,所述转向通道的输入端位于传送带的上方,转向通道的输出端位于传送带侧面的电池转盘的入料工位,电池转盘所在的工作台上于转向通道的输出端的下方安装有一可旋转的助力转盘,所述助力转盘与工作台表面齐平且与助力转盘上方的导向板之间留有间隙,助力转盘与电池转盘转向相反、转速一致。传送带输送来的电池载体经助力转盘增加推力,保证电池载体顺利进入电池转盘的卡槽,使电池载体的输送更加平稳、可靠,满足高速输送需求。
技术领域
碱性电池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转盘进行传输,携带有电池的电池载体从传送带上进入转盘的时候,由于是从直线转为相切,如果电池载体由直线传输的传送带导入转向通道的推力不够的情况下,电池载体就不易由导向板进入到转盘的工位上,这样就容易造成电池载体堵在导向板的输入端甚至倾倒,不但影响生产效率,并且倾倒后容易造成电池钢壳的损坏。
背景技术
碱性电池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转盘进行传输,携带有电池的电池载体从传送带上进入转盘的时候,由于是从直线转为相切,如果电池载体由直线传输的传送带导入转向通道的推力不够的情况下,电池载体就不易由导向板进入到转盘的工位上,这样就容易造成电池载体堵在导向板的输入端甚至倾倒,不但影响生产效率,并且倾倒后容易造成电池钢壳的损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盘入口辅助转向机构。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转盘入口辅助转向机构,其包括由相对设置的导向板组成的弧形的转向通道,所述转向通道的输入端位于传送带的上方,转向通道的输出端位于传送带侧面的电池转盘的入料工位,电池转盘所在的工作台上于转向通道的输出端的下方安装有一可旋转的助力转盘,所述助力转盘与工作台表面齐平且与助力转盘上方的导向板之间留有间隙,助力转盘与电池转盘转向相反、转速一致。
本实用新型在常规导向板的基础上,于转向通道的输出端的下方增设助力转盘,传送带输送来的电池载体经助力转盘增加推力,保证电池载体顺利进入电池转盘的卡槽,使电池载体的输送更加平稳、可靠,满足高速输送需求。其结构简单易于改造,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转盘入口辅助转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转盘入口辅助转向机构的俯视图,其中箭头代表转盘转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转盘入口辅助转向机构,其包括由相对设置的导向板1组成的弧形的转向通道10,所述转向通道10的输入端101位于传送带10的上方,转向通道的输出端102位于传送带20侧面的电池转盘30的入料工位,所述电池转盘30的外侧自入料工位到电池转盘的出料工位设置有弧形的护板40,所述护板40与设置于电池转盘30外沿的卡槽301围合成电池出料通道50,所述电池出料通道50与转向通道10连通围合成电池传输通道;电池转盘30所在的工作台100上于转向通道的输出端102的下方安装有一可旋转的助力转盘2,所述助力转盘2与工作台100表面齐平且与助力转盘上方的导向板1之间留有间隙,助力转盘2与电池转盘30转向相反、转速一致。
工作时,电池载体200由高速直线传输的传送带进入导向板1组成的的转向通道10内,在转向通道10的输出端经导向板1底部的助力转盘2增加推力,顺利进入电池转盘30外沿的卡槽301,并随电池转盘30经电池出料通道50旋转至电池转盘的出料工位出料。
本实用新型所述助力转盘的驱动机构以及电池转盘的驱动机构均为机械领域常规的驱动电机;所述导向板的数量根据需要选择,只要能形成转向通道即可;转向通道的宽度略大于电池载体的宽度,保证电池载体顺利转向。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未经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898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LED筒灯散热结构及LED筒灯
- 下一篇:侧推按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