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金属粉混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080663.X | 申请日: | 2019-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138457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张柯;唐跃跃;叶国晨;魏放;蒋保林;许荣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威拉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F5/00 | 分类号: | B01F5/00;B01F13/02;B01F15/02;B01F15/00;B01F15/06;B01F3/18;B22F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劲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89 | 代理人: | 张铁兰 |
地址: | 221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 粉混料 装置 | ||
一种金属粉混料装置,包括罐体、两个位于罐体内对称的梭形罐,两个梭形罐同轴,还包括散料部,散料部为球形或椭球型,与梭形罐同轴,且位于两个梭形罐中间与两个梭形罐同时连通,且两个梭形罐与散料部连通部位相对于散料部的中心对称设置;梭形罐的轴向长度是其最大直径的1.25‑1.58倍;梭形罐内壁上固定导流片和螺旋导流片,螺旋导流片与梭形罐内壁接触的边与梭形罐的母线夹角在15‑26度之间;所述导流片和螺旋导流片有4‑8组,沿梭形罐内壁均匀间隔设置。这种混料装置,混料效率高且单次混料量大,工作稳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金属粉混料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金属快速混合时使用的梭形罐体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金属粉末混料装置的筒体内的空腔为梭形的即两端是锥形腔中间是圆柱腔,转轴贯穿圆柱形腔与圆柱的轴线垂直。转轴带动筒体旋转,混合的铜粉从筒体的一端下落滑移到另一端,实现了混合。但是这种金属粉末混料装置在旋转时,更多的铜粉成团状从筒体的一端自由落体到另外一端,混合效果不好,且自由落体的铜粉团对壳体冲击比较大,震动比较大,加剧了转轴或者支撑转轴的支架的磨损。
基于此,现有技术出现了如下技术方案(CN201510189501.3一种金属粉末混料装置),金属粉末混料装置。该金属粉末混料装置包括筒体和转轴,所述筒体内的空腔包括上下两个对称的梭形腔,两个梭形腔同轴连接且相互连通,空腔开设置有腔门,所述的转轴处在两个梭形腔的对称面上贯穿壳体与壳体固定连接。两个梭形腔的对称面上的空腔截面最小,铜粉在经过此处位置时会受到一定的阻力,对铜粉进行了一次阻拦,铜粉在阻拦后会沿着该最小截面向下方喷洒,喷洒的过程会形成抛物线轨迹落到筒体的另一端时聚合在一起,提高了混合效果,铜粉在下落的过程中被最小截面处缓冲,降低了冲击了,减小了震动,降低了转轴和转轴支架的磨损。
这种混料装置经过实验,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金属粉混料本质上是要金属粉相互碰撞、摩擦实现混合的目的,这种混料装置虽然解决了金属粉冲击罐体导致振动的问题,但是双梭型罐,实际上减少了金属粉直线运动的过程,如果罐体转速低,金属粉始终沿罐体运动的话,则金属粉就没有直线运动,这就使得在原转速条件下金属粉在罐体运动速度大幅降低,虽然解决了金属粉冲击罐体的问题,但是混合效率也随之降低。如果提高罐体转速,使金属粉更多的不贴服罐体运动,仍然会使金属粉直接从一端落到另一端或是碰撞罐体,导致振动;2、双梭型罐体单次加粉量变小,现有技术中的双梭型罐,实际上牺牲了混料容积。综上,双梭形罐的形态与现有常见的梭形罐需要进行改进,才能有较好的混合效率、抗震性能和较大的单次混料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效率高,单次混料量大的双梭型金属粉混料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罐体、两个位于罐体内对称的梭形罐,两个梭形罐同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散料部,散料部为球形或椭球型,与梭形罐同轴,且位于两个梭形罐中间与两个梭形罐同时连通,且两个梭形罐与散料部连通部位相对于散料部的中心对称设置;
梭形罐的轴向长度是其最大直径的1.25-1.58倍;
散料部与梭形罐轴向平行的轴向长度与径向宽度的比值为1-1.2;
散料部径向宽度与梭形罐的最大直径比值为0.85-1.05;
梭形罐内壁上固定导流片和螺旋导流片,所述导流片为直角梯形位于梭形罐罐口处,其斜边与梭形罐带有罐口的锥形部母线平行,一个直角边与梭形罐轴线平行,其顶边长度是罐口直径的1/8-1/6,导流片远离罐口的一端固定连接螺旋导流片,螺旋导流片沿梭形罐的内壁螺旋延伸至梭形罐与散料部的连通处,螺旋导流片远离梭形罐内壁的侧边与导流片在同一个柱面上;
螺旋导流片与梭形罐内壁接触的边与梭形罐的母线夹角在15-26度之间;
所述导流片和螺旋导流片有4-8组,沿梭形罐内壁均匀间隔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威拉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威拉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8066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钢筋快速旋转连接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宠物项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