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桥梁相邻梁端横向减震及限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070370.3 | 申请日: | 2019-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134037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王威;赵昊田;苏三庆;李昱;王万志;徐善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D19/00 | 分类号: | E01D19/00;E01D19/06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房鑫 |
地址: | 71005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桥梁 相邻 横向 减震 限位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桥梁相邻梁端横向减震及限位装置,包括左垫板、右垫板、耗能型连接件、耗能横向连接件及两块端板;两个端板相对分布,两个端板的外侧面上均设置有耗能构件,所述耗能构件包括第一支撑短柱、第二支撑短柱、第一短柱连接件、第二短柱连接件、若干上摩擦板及若干下摩擦板,该装置能够实现桥梁相邻梁端横向减震及限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桥梁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桥梁相邻梁端横向减震及限位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桥梁工程领域中,在地震或者其他荷载的作用下,为了限制梁体的水平位移,通常我们采用设置横向限位装置的方式。当前在工程上应用最多的是为了防止在地震作用下桥梁横向落梁或保证支座结构的安全性而设置的横向限位措施。其中连续梁桥一般设置有多道伸缩缝,地震作用下为主梁移位提供了空间,落梁风险较大。在地震中,梁式桥的主梁、桥墩、支座、桥台、桥面连续、主梁横向连接系、墩台挡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抗震系统,支座对主梁移位约束较弱,桥面铺装协调了一联内主梁移位,起到了连梁装置的作用,桥台有效的约束了主梁的纵向移位,挡块有效的约束了主梁的横向移位,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主梁移位,防止了落梁。但应看到,桥台的限位作用对于小桥是有效的,对于大、中形桥梁,由于伸缩缝数量多,使得桥台的纵向限位作用大打折扣,若桥台背墙破坏将使得桥台的约束作用大大减弱,从而导致落梁,现有抗震技术和构造措施仍有较大改进余地。
目前在桥梁结构中通常会在主梁两端设置横向混凝土挡块,但在非强震区,往往不会设置纵向挡块,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发生纵向落梁。在强震区纵向限位的通常做法是在墩梁间设置缆索,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落梁震害的发生,但基本没有耗能作用,功能用途相对单一。
在桥梁工程中,限制相邻两个梁体之间横向位移的装置大多存在结构复杂、限位效果较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桥梁相邻梁端横向减震及限位装置,该装置能够实现桥梁相邻梁端横向减震及限位。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桥梁相邻梁端横向减震及限位装置包括左垫板、右垫板、耗能型连接件、耗能横向连接件及两块端板;
两个端板相对分布,两个端板的外侧面上均设置有耗能构件,所述耗能构件包括第一支撑短柱、第二支撑短柱、第一短柱连接件、第二短柱连接件、若干上摩擦板及若干下摩擦板;
第一连接梁的端部及第二连接梁的端部均固定于端板的外侧面上,第一支撑短柱的上端固定于第一连接梁的底部,第二支撑短柱的下端固定于第二连接梁的顶部,第一短柱连接件的上端固定于第一支撑短柱的底部,第二短柱连接件的下端固定于第二支撑短柱的顶部,各上摩擦板的上端均固定于第一短柱连接件的底部,各下摩擦板的下端均固定于第二短柱连接件的顶部,各上摩擦板与各下摩擦板依次交错分布;
左垫板固定于一个端板的内侧面上,右垫板固定于另一个端板的内侧面上,耗能型连接件固定于左垫板上,耗能横向连接件的一端固定于右垫板上,耗能横向连接件的另一端插入于耗能型连接件内,耗能横向连接件与耗能型连接件上下侧壁之间均设置有若干第一耗能金属条、若干耗能橡胶垫及若干第二耗能金属条,其中,一根第一耗能金属条对应一根耗能橡胶垫及一根第二耗能金属条,第一耗能金属条的一端固定于耗能型连接件的内壁面上,第二耗能金属条的一端固定于耗能横向连接件上,第一耗能金属条的另一端与对应耗能橡胶垫的侧面相接触,第二耗能金属条的另一端与对应耗能橡胶垫的侧面相接触。
耗能横向连接件的一端固定于右垫板上,耗能横向连接件的另一端与耗能型连接件的内壁面之间设置有条形橡胶垫。
第一连接梁及第二连接梁均为H型钢,所述H型钢的上翼缘与下翼缘之间设置有弧形加劲肋。
第一支撑短柱与第一短柱连接件之间以及第二支撑短柱与第二短柱连接件之间均设置有橡胶垫。
端板的上端面设置有盖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7037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