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1800W密封式锂电池充电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922054663.2 | 申请日: | 2019-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3904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周磊;廖谦;于海峰;陈华贵;徐云;李笑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嘉辰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4 | 分类号: | H02J7/04 |
代理公司: | 武汉红观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47 | 代理人: | 李季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大道3***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1800 密封 锂电池 充电 模块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1800W密封式锂电池充电模块,包括LLC谐振变换电路、恒流恒压充电电路,所述恒流恒压充电电路包括比较器U1、比较器U2、TL431芯片U3、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9,本实用新型电路无需大量的三极管等开关控制元件,电路结构简单,有利于降低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1800W密封式锂电池充电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锂电池在家用电器、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电动工具等领域需求不断增长,1800W密封式锂电池是市面上较为普遍的一种锂电池,适用于中型锂电池动力车辆或设备。锂电池的充电方式一般有恒流充电、恒压充电和恒流恒压充电,恒流充电充电过程中,电池电压逐渐增加,当电压达到一定值时,认为电池已经充满,但恒流限压充电很难将电池充满;在恒压充电过程中,充电电流会逐渐减小,设定最低充电电流,当电流低于这个门限值时,即认为电池充满,但恒压充电早期充电电流很大,可能破坏电池内部结构,影响电池寿命。
现阶段锂电池大都使用的是恒流恒压充电模式,一般有两阶段充电和三阶段充电,锂电池通常采用两阶段充电,即先恒流再恒压,但由于传统恒流恒压充电电路大量使用了三极管等开关管作为反馈控制元件,使得电路结构复杂,不利于降低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1800W密封式锂电池充电模块,以解决传统恒流恒压充电电路大量使用三极管等开关管作为反馈控制元件,使得电路结构复杂、不利于降低成本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1800W密封式锂电池充电模块,包括LLC谐振变换电路、恒流恒压充电电路,所述恒流恒压充电电路包括比较器U1、比较器U2、TL431芯片U3、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9;所述LLC谐振变换电路的输出端正极依次经电阻R1、电阻R2接地,电阻R1、电阻R2的公共端与比较器U1的反相输入端相连,所述LLC谐振变换电路的输出端正极还依次经电阻R3、TL431芯片U3的阴极、TL431芯片U3的阳极接地,电阻R3、TL431芯片U3的公共端与比较器U1的同相输入端相连,比较器U1的输出端与所述LLC谐振变换电路的控制器U6的反馈控制端相连;TL431芯片U3的参考极与比较器U2的同相输入端相连,所述LLC谐振变换电路的输出端负极经电阻R9与比较器U2的反相输入端相连,比较器U2的输出端同样与所述反馈控制端相连。
可选的,所述恒流恒压充电电路还包括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1接入比较器U1输出端与所述反馈控制端之间,二极管D1的正极与比较器U1的输出端相连,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反馈控制端相连;二极管D2接入比较器U2输出端与所述反馈控制端之间,二极管D2的正极与比较器U2的输出端相连,二极管D2的负极与所述反馈控制端相连。
可选的,所述恒流恒压充电电路还包括电压跟随器U4,电压跟随器U4接入比较器U1输出端与所述反馈控制端之间。
可选的,所述恒流恒压充电电路还包括光电耦合器U5,光电耦合器U5的输入端正极与所述LLC谐振变换电路的输出端正极相连,光电耦合器U5的输入端负极分别与比较器U1的输出端、比较器U2的输出端相连,光电耦合器U5的输出端正极与所述反馈控制端相连,光电耦合器U5的输出端负极接地。
可选的,光电耦合器U5为PC817芯片。
可选的,所述恒流恒压充电电路还包括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光电耦合器U5的输出端正极依次经电阻R13、电阻R14与所述反馈控制端的反馈接收引脚相连,电阻R13、电阻R14的公共端经电阻R15与所述反馈控制端的电容放电引脚相连。
可选的,所述恒流恒压充电电路还包括电阻R5、电阻R11、电容C1、电容C2,比较器U1的输出端依次经电阻R5、电容C1与比较器U1的反相输入端相连,比较器U2的输出端依次经电阻R11、电容C2与比较器U2的反相输入端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嘉辰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北嘉辰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546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