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本土微生物活化修复黑臭水体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042101.6 | 申请日: | 2019-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133897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韦春满;李金城;王华鹏;钟溢健;周姣;郑会连;韦妮妗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3/34;C02F3/02;C02F101/16;C02F101/10 |
代理公司: | 南宁智卓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5129 | 代理人: | 谭月萍;邓世江 |
地址: | 541010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本土 微生物 活化 修复 水体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本土微生物活化修复黑臭水体的装置,包括修复柜体,所述修复柜体由微生物激活单元、微生物扩增单元和MBBR挂膜单元组装而成,所述MBBR挂膜单元位于微生物激活单元和微生物扩增单元分布排列的后侧,在所述的微生物激活单元的外侧设置有电气柜以及安装在电气柜内的潜水泵、曝气风机和控制器,所述微生物激活单元的水流输入端连接有输水总管,所述微生物激活单元通过输送管道依次连通微生物扩增单元和MBBR挂膜单元,所述曝气风机通过输气管分别与微生物扩增单元和MBBR挂膜单元连通,本实用新型能大量激活本土净水微生物,可以快速把水体的富营养物质消减及转化,从根本上提升水体自净承载力,其占地面积小,运行安全,操作简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废水或污水的生物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本土微生物活化修复黑臭水体的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经济发展长久以来采用“先发展,后治理”这一模式,带来的后果是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自然生态问题,在我国的内陆和近海水体中曾频发的蓝藻灾害,就是因为污染物排放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而导致的水体生态灾害。其结果是导致水质恶化,水体发黑发臭、溶解氧耗竭、透明度降低、鱼类死亡,对人和动物产生毒性,已经形成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水体环境污染不仅导致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了影响,同时也对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制约。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的主要指标指出,到2020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全国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75%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因此,做好修复黑臭水体建设工作迫在眉睫。
水质恶化的水体中污染物之所以难以降解的主要原因是环境体系中不存在或存在少量可降解污染物的微生物,通过人工补充有利于水体污染物降解的微生物群落,强化微生物对水体污染物的降解,从而达到河道水体净化的目的。目前微生物水生态修复方面的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各种方式直接向水体投加微生物制剂(包括液体制剂、固态制剂和包埋固定化制剂),从而达到增加水体微生物群落的目的;二是通过向水体设置微生物附着介质,为水体微生物创造更有利的生存环境,增加水体微生物群落数量,从而达到微生物对水体污染物降解的目的;三是以上两种方案相结合,微生物附着介质设置和微生物制剂投加同步进行,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但上述的微生物水生态修复处理工序相对复杂,技术要求高,处理速度较慢、成本高,设备体积过大,需要占用较大空间,操作相对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本土微生物活化修复黑臭水体的装置,本实用新型的装置能大量激活本土净水微生物,可以快速把水体的富营养物质消减及转化,从根本上提升水体自净承载力,逐渐使水体的生态达到平衡,从而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其占地面积小,运行安全,操作简单;不产生污泥,无二次污染。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本土微生物活化修复黑臭水体的装置,包括修复柜体,所述修复柜体由微生物激活单元、微生物扩增单元和MBBR挂膜单元组装而成,且微生物激活单元和微生物扩增单元从左至右排列,所述MBBR挂膜单元位于微生物激活单元和微生物扩增单元分布排列的后侧,在所述的微生物激活单元的外侧设置有电气柜以及安装在电气柜内的潜水泵、曝气风机和控制器,所述微生物激活单元的水流输入端连接有输水总管,所述潜水泵设置在输水总管上,所述微生物激活单元的水流排出端通过第一输送管道依次连通所述微生物扩增单元和MBBR挂膜单元,所述曝气风机的气体输出端通过输气管分别与所述微生物扩增单元和MBBR挂膜单元连通,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潜水泵和曝气风机电气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理工大学,未经桂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421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建筑工程用水泥搅拌装置
- 下一篇:大坝用悬臂止水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