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罗氏虾捕捉地笼有效
申请号: | 201922028379.8 | 申请日: | 2019-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2516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2 |
发明(设计)人: | 王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森泰水产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9/02 | 分类号: | A01K6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化育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833 | 代理人: | 尹均利 |
地址: | 666300 云南省西***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罗氏虾 捕捉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罗氏虾捕捉地笼,包括多个长方形的地笼本体、隔网、第一倒须、第二倒须、第三倒须、第一取虾门、第二取虾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捕捉的同时,将虾按大小分成两级;也可根据市场需要,通过打开第三倒须,仅捕捉大虾,满足不同捕捉需求;本实用新型的可拆卸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起到加强地笼本地结构稳定性的作用,避免地笼下水后叠在一起,并且拆卸后,不影响地笼收叠;左侧空间、右侧空间分别设置的顶部取虾门、底部取虾门的双开结构,方便工人取虾,防止人工抖落导致虾体刮伤、断裂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罗氏虾捕捉地笼。
背景技术
罗氏虾是一种大型淡水经济虾类,体长甚至可达40厘米,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池养罗氏虾收获捕捉时,通常是使用地笼进行捕捉,地笼是一种网状结构的笼子,其侧面安装有喇叭状的倒须,使得进入笼子内的虾无法逃出。虽然虾经过生长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但是由于池塘生长的虾的长度存在一定差别,现有技术地笼是无差别捕捉,需要人工进行分类,比较麻烦,甚至捕捉了过小的虾;地笼托出水面后,取虾是工人将笼体出口倒扣,然后不断晃动使虾抖落,容易导致虾体刮伤、断裂,影响品质,而且有的虾挂在笼体内壁,取出也比较不方便。为此,研发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罗氏虾捕捉地笼是非常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罗氏虾捕捉地笼。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多个长方形的地笼本体,地笼本体之间依次首尾相连,所述的地笼本体内竖直设置有隔网,将地笼本体内分成左右两个空间,左侧空间的侧面倒须口设有第一倒须,第一倒须的较小一端朝向左侧空间内,所述的隔网上的倒须口设有第二倒须,且第二倒须的较小一端朝向右侧空间内,所述的右侧空间两侧的倒须口分别设有环形门框,环形门框设有能够单向上下开合的第三倒须,第三倒须侧面与环形门框通过卡扣连接,第三倒须的较小一端朝向右侧空间外,所述的第三倒须下方的右侧空间的外侧设有卡勾,所述的第一倒须较小一端的口径大于第二倒须较小一端的口径,第二倒须较小一端的口径大于第三倒须较小一端的口径,所述的左侧空间的顶部、底部分别设有第一取虾门,所述的右侧空间的顶部、底部分别设有第二取虾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捕捉的同时,将虾按大小分成两级;也可根据市场需要,通过打开第三倒须,仅捕捉大虾,满足不同捕捉需求;本实用新型的可拆卸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起到加强地笼本地结构稳定性的作用,避免地笼下水后叠在一起,并且拆卸后,不影响地笼收叠;左侧空间、右侧空间分别设置的顶部取虾门、底部取虾门的双开结构,方便工人取虾,防止人工抖落导致虾体刮伤、断裂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左侧空间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右侧空间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第三倒须打开后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中:1-地笼本体,2-隔网,3-第一倒须,4-第二倒须,5-第三倒须,6-卡勾,7-第一取虾门,8-第二取虾门,9-条状支脚,10-第一支撑杆连接座,11-第一支撑杆,12-第二支撑杆连接座,13-第二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以任何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换或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森泰水产开发有限公司,未经云南森泰水产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2837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罗氏虾虾苗规模化育苗池
- 下一篇:一种羊舍漏粪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