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028203.2 | 申请日: | 2019-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133649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张荣;李松岩;罗昌杰;于文泽;钟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4G1/62 | 分类号: | B64G1/62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14 | 代理人: | 周伟锋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级 着陆 缓冲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包括三级吸能机构,第一级吸能机构包括第一外壳和容置于第一外壳内腔内的弹性吸能单元,第二级吸能机构为弹性胶泥缓冲器,第二级吸能机构包括相对分布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限位于第一外壳内并与弹性吸能单元抵顶,第三级吸能机构包括第二外壳和容置于第二外壳内腔内的塑性吸能单元,第二端限位于第二外壳内并与塑性吸能单元抵顶。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级吸能机构提供常规工况的缓冲吸能,通过第二级吸能机构提供非常规非紧急工况的缓冲吸能,通过第三级吸能机构提供非常规紧急工况的缓冲吸能,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着陆缓冲吸能装置难以满足运载火箭、飞机等飞行器应对复杂着陆工况要求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航天器软着陆辅助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应用于航天航空领域的着陆缓冲吸能装置一般是采用单一的弹性耗能或者塑性耗能的方式来协助运载火箭、飞机等飞行器实现软着陆,其中,弹性耗能一般采用橡胶、弹簧等可恢复的弹性吸能单元,弹性吸能单元通常的载荷曲线为非线性抛物线,载荷卸除后可回弹,通过将冲击能转化为摩擦热能消耗进行缓冲吸能,但吸能量相对较小,压缩率有限一般适用于低等级能量冲击场合;塑性耗能一般采用蜂窝、压溃管等不可恢复的塑性吸能单元,塑性吸能单元承载能力强、压缩率高,通过将冲击能转化为金属塑性变形能进行缓冲吸能,其吸能量大,但不能重复使用。并且由于飞行器着陆时其冲击速度、姿态、风速等多种参数的不确定性较大,特别是应用于运载火箭的着陆缓冲吸能装置除受上述多种参数的影响外,还会受到火箭尾焰的烧蚀,即使有防热隔热材料的保护,仍然需要经受约150℃高温的烘烤,因此现有着陆缓冲吸能装置难以满足运载火箭、飞机等飞行器应对复杂着陆工况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包括但不限于解决着陆缓冲吸能装置难以满足运载火箭、飞机等飞行器应对复杂着陆工况要求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包括:
第一级吸能机构,包括第一外壳和容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内腔内的弹性吸能单元;
第二级吸能机构,为弹性胶泥缓冲器,所述第二级吸能机构包括相对分布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限位于所述第一外壳内并与所述弹性吸能单元抵顶;以及
第三级吸能机构,包括第二外壳和容置于所述第二外壳内腔内的塑性吸能单元,所述第二端限位于所述第二外壳内并与所述塑性吸能单元抵顶;
其中,所述第一级吸能机构的触发力小于所述第二级吸能机构的触发力,所述第二级吸能机构的触发力小于所述第三级吸能机构的触发力。
可选地,所述第二外壳包括第二壳体和第二端盖,所述第二端盖封盖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上。
可选地,所述弹性吸能单元包括:
多个热塑性聚酯弹性体,同轴间隔排列;以及
至少两隔挡片,分别设于相邻两所述热塑性聚酯弹性体之间。
可选地,所述隔挡片为金属片。
可选地,所述塑性吸能单元为金属蜂窝材料件。
可选地,所述第二级吸能机构包括:
第一缸体,所述第一缸体的封闭端为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二者之一;
第二缸体,所述第二缸体的开口端从所述第一缸体的开口端伸入并限位于所述第一缸体的内腔内,所述第二缸体的封闭端为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二者之另一,所述第二缸体的内腔内填充有弹性胶泥;
第三端盖,封盖于所述第二缸体的开口端;以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282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供应室手术器械运输装置
- 下一篇:一种纺织机除尘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