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交流伺服电机引出线新型出线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2012840.0 | 申请日: | 2019-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74421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发明(设计)人: | 韩军浩;赵世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东方航空仪表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5/22 | 分类号: | H02K5/22 |
代理公司: | 西安知诚思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37 | 代理人: | 李思 |
地址: | 723102 陕西省汉中***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交流 伺服 电机 引出 新型 出线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交流伺服电机引出线新型出线结构,包括壳体、电动机定子和发电机定子,壳体内壁两侧对称设置有出线槽,电动机定子压装在壳体前端,发电机定子压装在壳体后端,电动机定子包括空间差90°的激励绕组和控制绕组,激励绕组和控制绕组的引出线分别为激磁绕组引出线和控制绕组引出线,激磁绕组引出线和控制绕组引出线分别平铺在所在侧的出线槽内。本实用新型在交流伺服电机壳体内壁设置了两个出线槽,将电动机定子激励绕组和控制绕组的引出线从交流伺服电机壳体后端引出,并在壳体后端增加了接线柱,保证无外露引出线,同时也能避免引出线破损导致短路等隐患。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交流伺服电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交流伺服电机引出线新型出线结构。
背景技术
交流伺服电机的定子组件主要由电动机定子、发电机定子和壳体组成,电动机定子在输出轴一端(前端),发电机定子在后端,这样一来电动机定子引出线只能从壳体侧面引出。该种从壳体侧面引出线的方式,结构设计简单,但在电机安装使用过程中,侧面引出线会限制其径向安装空间且将引出线暴露在壳体外部也存在安全隐患,容易破损发生短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交流伺服电机引出线新型出线结构,即可克服交流伺服电机侧面引出线带来的弊端。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交流伺服电机引出线新型出线结构,包括壳体、电动机定子和发电机定子,壳体内壁两侧对称设置有出线槽,电动机定子压装在壳体前端,发电机定子压装在壳体后端,电动机定子包括空间差90°的激励绕组和控制绕组,激励绕组和控制绕组的引出线分别为激磁绕组引出线和控制绕组引出线,激磁绕组引出线和控制绕组引出线分别平铺在所在侧的出线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
出线槽为壳体内壁上的矩形凹槽,出线槽前端和后端均设置有可供出线的开口。
进一步,出线槽的深、宽、长的尺寸,与激磁绕组引出线和控制绕组引出线的直径、数量相适配。
进一步地,壳体后端设置有两个接线柱,所述激磁绕组引出线和控制绕组引出线沿出线槽后端出线开口绕出后分别与同侧的接线柱焊接。
进一步地,激磁绕组引出线和控制绕组引出线通过高温焊锡分别与接线柱焊接。
进一步地,出线槽设置在壳体内壁后端处。
进一步地,激磁绕组引出线和控制绕组引出线上均套有聚四氟乙烯套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交流伺服电机壳体内壁设置了两个出线槽,将电动机定子激励绕组和控制绕组的引出线从交流伺服电机壳体后端引出,并在壳体后端增加了接线柱,保证无外露引出线,同时也能避免引出线破损导致短路等隐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交流伺服电机引出线新型出线结构的结构图。
图2是图1中 I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Ⅱ部放大图。
图4中a、b、c分别是本实用新型交流伺服电机引出线新型出线结构的壳体立体结构图、壳体侧视图和壳体局部放大图。
图5中a、b分别是的本实用新型交流伺服电机引出线新型出线结构的带壳体主视图及局部放大图。
图中,1、壳体,2、电动机定子,3、发电机定子,4、接线柱,5、激磁绕组引出线,6、控制绕组引出线,7、高温焊锡,8、出线槽,8-1、出线槽深度,8-2、出线槽宽度,8-3、出线槽长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东方航空仪表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陕西东方航空仪表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128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急诊科的头颈部固定装置
- 下一篇:一种立式磨专用的防堵进料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