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夜间警示功能的车圈有效
申请号: | 201922006049.9 | 申请日: | 2019-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76466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张倩;张改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大城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B9/02 | 分类号: | B60B9/02;B60B9/00;B60Q1/26 |
代理公司: | 天津铂茂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41 | 代理人: | 张天翔 |
地址: | 30170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夜间 警示 功能 车圈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夜间警示功能的车圈,涉及车圈时生产领域。该具有夜间警示功能的车圈包括车圈架,所述车圈架一侧设有连接簧,所述车圈架和连接簧连接形成环形结构,所述环形结构内部设有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气囊包,所述气囊包一侧设有缓冲器壳体,所述缓冲器壳体设有滑杆,所述滑杆顶部固定连接有推板,所述套杆外部套设有回位弹簧,所述推板顶部固定连接有推杆,所述推杆顶部固定连接有接触板,所述接触板与车圈架之间相贴合,所述缓冲器壳体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座。该具有夜间警示功能的车圈通过推杆下压,氮气进入密封结构,当回位弹簧开始恢复形变过程时,气体再次进入气囊包内部,使推板缓慢的上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圈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夜间警示功能的车圈。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人们的追求,自行车运动也更受到人们的青睐,对于自行车,轮圈是一个重要的组件。
但是一般的车圈在实际使用时,一般对于坎坷路面的缓冲效果差,使骑行者在车上感受到剧烈的颠簸,造成不适的感觉。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夜间警示功能的车圈,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具有夜间警示功能的车圈,包括车圈架和气管,所述车圈架一侧设有连接簧,所述车圈架和连接簧连接形成环形结构,所述环形结构内部设有缓冲机构;
所述缓冲机构包括气囊包,所述气囊包设在连接簧一侧,所述气囊包与连接簧之间粘接,所述气囊包一侧设有缓冲器壳体,所述缓冲器壳体内腔底部设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与缓冲器壳体之间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座顶部固定连接有套杆,所述套杆顶部设有滑杆,所述滑杆顶部固定连接有推板,所述推板外侧设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与推板卡接,所述密封环与缓冲器壳体内壁相贴合,所述套杆外部套设有回位弹簧,所述推板顶部固定连接有推杆,所述推杆的顶端穿过缓冲器壳体延伸至缓冲器壳体的顶部,所述推杆顶部固定连接有接触板,所述接触板与车圈架之间相贴合,所述缓冲器壳体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座,所述缓冲器壳体一侧固定连接有泄压管,所述泄压管与缓冲器壳体内部设置为通路。
优选的,所述车圈架的数量设置为四个,相邻两个所述车圈架之间通过连接簧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气管一端与缓冲器壳体之间固定连接,所述气管另一端与气囊包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滑杆与套杆之间滑动连接,所述滑杆底部套设在套杆内部。
优选的,所述回位弹簧顶部与推板相接触,所述回位弹簧底部与安装座相接触。
优选的,所述车圈架外部套设有包覆壳,所述固定座与包覆壳一体铸造成型,所述包覆壳外部粘接有荧光贴,所述荧光贴的数量设置为多个,所述车圈架外部设有内胎,所述内胎与车圈架之间卡接。
优选的,所述缓冲机构的数量设置为四个,四个所述缓冲机构相对于固定座环形分布。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夜间警示功能的车圈,其具备的有益效果如下:
1、该具有夜间警示功能的车圈通过推杆下压,推板向下滑动,密封结构的体积增大,气囊包内部的氮气进入密封结构,使气囊包的体积缩小,气囊包缩小,避免车圈架和连接簧形变时挤压到气囊包,使其损坏,同时气囊包的使用,提高了缓冲的平顺性,当回位弹簧开始恢复形变过程时,回位弹簧推动推板向相反方向运动,由于密封结构内部含有少量气体,气体会再次进入气囊包内部,这样的情况会使推板缓慢的上升。
2、该具有夜间警示功能的车圈通过在包覆壳外部粘贴荧光贴,在夜晚行车或停车时,其他的驾驶员可以注意到车子位置,避免出现事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大城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大城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0604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