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回路交叉逆流式预热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922005091.9 | 申请日: | 2019-11-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60164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 发明(设计)人: | 汪博;陆秀兵;陈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乐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8D7/00 | 分类号: | F28D7/00;F28F9/26;C02F11/13 |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汇诚永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0 | 代理人: | 丰叶 |
| 地址: | 215621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回路 交叉 逆流 预热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回路交叉逆流式预热系统,包括预热器本体,所述预热器本体包括换热器、冷凝器和风机,所述冷凝器和风机分别设置在换热器两侧,所述换热器内设置有相互连通的多个换热模块,每个所述换热模块内均设置有多个隔板,多个所述隔板能将多个换热模块内部分隔成废热空气通道和常温空气通道,所述常温空气通道与风机连通,所述常温空气通道远离风机一端与冷凝器连通,装置结构简单,实现能量的回收,提高废气的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温废气(汽)余热回收领域领域,尤其涉及多回路交叉逆流式预热系统。
背景技术
活性污泥处理方法是目前世界上90%污水处理厂采用的处理方法,该方法会产生大量污泥,高产量、高含水率的污泥,在贮存、运输、装卸等过程中既不方便,还存在很高的潜在环境安全风险和隐患。在我国大规模建设污水处理厂时,污泥处理一直被忽视,导致污水处理的污泥产量飞速增加,而污泥的含水率一般在98%,简单脱水后含水率仍大于80%,体积庞大不易运输和处理。
污泥干化或半干化事实上是污泥资源化利用的第一步,通常使用污泥除湿干燥设备进行,现有的污泥除湿干燥设备在污泥除湿干燥的过程中无法对产生的气体进行回收,而是将废气直接排出,不仅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利用且加重了环境的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现能量的回收,提高废气的利用率的多回路交叉逆流式预热系统。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回路交叉逆流式预热系统,包括预热器本体,所述预热器本体包括换热器、冷凝器和风机,所述冷凝器和风机分别设置在换热器两侧,所述换热器内设置有相互连通的多个换热模块,每个所述换热模块内均设置有多个隔板,多个所述隔板能将多个换热模块内部分隔成废热空气通道和常温空气通道,所述常温空气通道与风机连通,所述常温空气通道远离风机一端与冷凝器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回路交叉逆流式预热系统,其有益效果是:通过多个隔板将换热器的多个相通换热模块内部进行分隔,在换热器内部形成废热空气通道和常温空气通道,当换热器内同时通入废热空气和常温空气,且两股气流之间存在温度差时,将会发生热传递,并进行能量交换,实现能量的回收利用,同时由于两个通道分开,能够避免任何的气味和水份的传递,降低对环境的进一步污染。
进一步地,所述冷凝器上设置有废热蒸汽入口和废热蒸汽出口,所述废热蒸汽入口和废热蒸汽出口均与冷凝器内的循环通道连通,实现对冷凝器进行降温。
进一步地,所述冷凝器内设置有常温空气进气通道和常温空气出气通道,所述常温空气进气通道和常温空气出气通道均与常温空气通道连通,实现对常温空气的热量改变。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模块包括模块A、模块B、模块C和模块D,所述风机与模块B及模块D的常温空气通道连通,所述常温空气通道与模块A的常温空气通道连通,当所述常温空气进气通道内通入常温空气时,所述常温空气将依次经过模块A、模块B、风机、模块D和模块C,并从所述常温空气出气通道流出至空气能压缩机,实现对常温空气的回收利用,并与废热空气进行热量传递。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上设置有废热空气入口和废热空气出口,所述废热空气入口与模块A的废热空气通道连通,所述废热空气出口与模块B的废热空气通道连通,当所述废热空气入口内通入废热空气时,所述废热空气将依次经过模块A、模块C、模块D和模块B的废热空气通道并从废热空气出口流出至空气能压缩机,实现对废热空气的回收利用,并与常温空气进行热量传递。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采用交叉式平板换热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常温空气的气流流向图;
图3为废热空气的俯视气流流向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乐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乐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0509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