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于岩土工程施工用的可调支护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22003438.6 | 申请日: | 2019-11-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0670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 发明(设计)人: | 范夏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范夏阳 |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7320***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岩土 工程施工 可调 支护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岩土工程施工用的可调支护装置,属于岩土工程技术领域。其技术要点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一组相对称的第一支撑杆,每个第一支撑杆的中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三支撑杆,每个第一支撑杆的上部均套接有与第一支撑杆相匹配第二套筒,每个第二套筒的外表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本实用新型通过电机带动螺纹柱转动,螺纹柱带动第一套筒向下运动,第一套筒带动钻头向下运动,钻头插入底座下方的岩土中,第一套筒停止向下运动,螺纹柱带动电机向上运动,电机带动第一连接杆向上运动,第一连接杆带动第二支撑杆向上运动,第二支撑杆带动支撑板向上运动,形成支撑,具备了可根据现场需要调整高度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岩土工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岩土工程施工用的可调支护装置。
背景技术
岩土工程是欧美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在土木工程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技术体制。岩土工程是以求解岩体与土体工程问题,包括地基与基础、边坡和地下工程等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岩土工程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要解决行业分散、集中度过低的问题,提高整体竞争力进而提高盈利能力,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抓住时代机遇,适应时机,更优的业务模式、调整行业业务结构类型,实现行业的飞速发展。
在岩土工程的人防施工中,用地紧张,挖基坑时不能大开挖,经常是空间很小而且基坑很深,这种情况下支护很困难,采用现有木头和钢管支架的支护只能防护小块的泥土掉落,大面积的塌方根本不起作用,因此挖基坑是十分危险的工作,经常出现塌方事故,甚至有施工人员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且传统的支护装置为固定装置,不可调,为此需要一种可以保护施工人员的支护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应用于岩土工程施工用的可调支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应用于岩土工程施工用的可调支护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一组相对称的第一支撑杆,每个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中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三支撑杆,每个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部均套接有与第一支撑杆相匹配第二套筒,每个所述第二套筒的外表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下表面的两侧固定安装有一组对称的电机,所述第一连接杆下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块,且连接块的两端分别滑动连接与之相对应的第一套筒,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柱,所述螺纹柱螺纹连接于第一套筒的内部,且第一套筒的内部开设有与之匹配的螺纹,所述第一连接杆上表面的两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的外表面卡接有支撑板,且支撑板的底部开设有与支撑块相适配的凹槽。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开设有卡槽,且其内部卡接有于其相适配的耐磨层,通过支撑板的上表面卡接有耐磨层,达到了不容易损坏,且损坏时容易更换的效果。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每个第一支撑杆顶部的外表面开设有螺纹,且螺纹连接有于其相适配的六角螺帽,通过第一支撑杆顶部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六角螺帽,避免了第二套筒滑出第一支撑杆的长度值范围内的问题发生。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中上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块,且限位块的位置处于第二套筒的下方,通过设置有限位块,避免了电机和第一套筒相向运动时发生碰撞的问题发生。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支撑杆外表面的下部和第二支撑杆外表面的上部与下部均固定连接有两组加强筋,且加强筋等距排列,通过设置有加强筋,达到了其连接部位更稳定,避免了连接部位发生断裂的问题发生。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座上表面的两侧固定安装有一组雷达测距感应器,且两个雷达测距感应器位置相对称,通过设置一组位置相对称雷达测距感应器,具备了可以实时观察支护装置是否发生倾斜的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范夏阳,未经范夏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0343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