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隔离多通道的收发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22003087.9 | 申请日: | 2019-11-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7851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 发明(设计)人: | 周建政;李莉;曾敏慧;侯杨;裴山会;刘认;芮金城;倪涛;项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三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4B1/38 | 分类号: | H04B1/38;H04B1/40;H04B1/04 |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5 | 代理人: | 金凯 |
| 地址: | 230088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隔离 通道 收发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隔离多通道的收发装置,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中的基板,基板上表面设置有多个射频通道模块,每个射频通道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有射频连接器、输出端输出处理后的射频信号,每个射频通道模块的四周环绕设置有用于消弱射频通道模块之间相互耦合的第一隔离装置,第一隔离装置与基板固定连接,射频连接器的外导体依次穿过壳体、第一隔离装置之后,同时与第一隔离装置及基板固定连接;本装置提高了射频多通道间的隔离度,进一步得到性能较好的产品,解决了传统的收发信机因存在射频多通道隔离度不够,造成产品性能较差的缺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多通道耦合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隔离多通道的收发装置。
背景技术
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技术是利用发射端的多个天线各自独立发送信号,同时在接收端用多个天线接收并恢复原信息,具有信道容量大、信道的可靠性强和系统的波束赋形能力强的优点,被视为下一代移动通信与雷达的核心技术。而具有高隔离度的多通道收发信机是实现可灵活配置MIMO的必要条件,多通道收发信机各通道之间的隔离度是决定收发信机乃至系统性能的关键指标。
通常MIMO系统中各信道的功能是完全相同的,显然,除了MIMO外,还有许多其它场合也需要采用多通道收发信机,如多模通信收发信机、多模导航收发信机等,此时各通道之间可能是完全不一样。因此,在工程实际中,通道间隔离度对各系统的影响不尽相同,导致不同场景下,系统对多通道间隔离度的要求不太一样;但是不管何种场景,通道间隔离度越高,产品性能越好。但是传统的收发信机存在射频多通道隔离度不够,造成产品性能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高隔离多通道的收发装置,提高了射频多通道间的隔离度,进一步得到性能较好的产品。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隔离多通道的收发装置,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中的基板,基板上表面设置有多个射频通道模块,每个射频通道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有射频连接器、输出端输出处理后的射频信号,每个射频通道模块的四周环绕设置有用于消弱射频通道模块之间相互耦合的第一隔离装置,第一隔离装置与基板固定连接,射频连接器的外导体依次穿过壳体、第一隔离装置之后与第一隔离装置及基板均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基板上的第一隔离装置一体成型,第一隔离装置包括第一隔墙和第二隔墙,第一隔墙的端部与第二隔墙连接,第一隔墙设置于相邻射频通道模块之间,两相邻射频通道模块共用一个第一隔墙,第二隔墙与壳体内壁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隔离装置上开设有多个第一螺纹孔,基板在与第一螺纹孔的连接处开设有第二螺纹孔,第一隔离装置通过螺栓贯穿第二螺纹孔与第一螺纹孔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基板包括中间整版地、上部射频通道层和下部本振源层,中间整版地、上部射频通道层和下部本振源层依次一体成型,多个射频通道模块设置于上部射频通道层上。
进一步地,上部射频通道层在与第一隔离装置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刮亮层,第一隔离装置与基板在第一刮亮层处焊接连接,所述第一刮亮层上开设有与中间整版地连通的第一接地孔,第一隔离装置通过第一接地孔与中间整版地连通,以消弱各射频通道模块之间通过共用基板形成的耦合。
进一步地,所述射频通道模块包括信号预处理单元和信号频率处理单元,信号预处理单元的输入端输入射频信号、输出端与信号频率处理单元的一输入端连接;
信号预处理单元包括限幅器、低噪放和镜像抑制滤波器,限幅器的输入端输入射频信号、输出端与低噪放的输入端连接,低噪放的输出端与镜像抑制滤波器的输入端连接,镜像抑制滤波器的输出端与信号频率处理单元的输入端连接;
信号频率处理单元包括混频器、中频滤波器和中频放大器,混频器的输入端与镜像抑制滤波器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中频滤波器的输入端连接,中频滤波器的输出端与中频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中频放大器的输出端输出处理后的射频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三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0308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太阳能充电的充电电路及其系统
- 下一篇:一种会计账展示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