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恒温卧式混合釜有效
申请号: | 201922002115.5 | 申请日: | 2019-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1413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潘洪凯;张宇;刘玉涛;黄鹤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依多科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F7/04 | 分类号: | B01F7/04;B01F15/06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刘世纯 |
地址: | 130000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恒温 卧式 混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恒温卧式混合釜,属于化工设备技术领域,包括釜体、搅拌装置、循环装置、温感装置及恒温套;其中,所述搅拌装置由搅拌电机及搅拌轴组成,所述搅拌轴上设置有搅拌桨,所述搅拌轴及搅拌桨上均安装有温感装置;所述釜体外壁上套有恒温套,恒温套入水口处设置有温感装置,确保进水满足混合釜温度要求;该混合釜采用多点温度同时监控,并且监控温度与恒温套上温度传感装置相连,当混合釜内部温度不在30‑33℃温度范围内时,恒温套自动开启,确保混合釜内部温度持续保持在要求的最佳温度范围内。由此避免了搅拌物料在循环、搅拌过程中物料温度超过工艺要求(≤35℃),导致产品胶化、质量不满足要求的情况发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化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恒温卧式混合釜。
背景技术
在塑溶胶生产过程中,全程对温度有着严格的要求,当温度超过35℃时,产品后期的各项性能指标均会下降,当温度处于30-33℃时,搅拌釜内部原料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搅拌效率最高,并且产品质量最优。搅拌釜在工作时,通过搅拌桨在开启循环的状态下对搅拌釜内部的化学组分进行搅拌混合,以促使其各种原料分散的更加均匀,保证搅拌后的产品各项分散的均一性。但传统的搅拌釜在开启循环、搅拌时,仅搅拌釜顶部设置一个红外探头对搅拌釜内部单一位置进行温度监控,而单一位置温度监控不足以全面反馈釜内物料的温度,经常会出现搅拌釜内部物料超温的情况,导致产品前期调整困难,生产过程中会出现产品胶化的可能,并导致生产的产品后期粘度稳定性差,不利于储存,产品初始施工状态与后期施工状态差异较大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恒温卧式混合釜,该混合釜能有效监控并控制内部物料温度,保证混合釜在开启循环的过程中搅拌温度恒定,促进混合釜在恒定的温度下使混合釜内部的物料进行充分搅拌。本实用新型的混合釜将原有的单一温度传感装置调整为多点温度同时监控,并且监控温度与恒温套上温度传感装置相连,当混合釜内部温度不在30-33℃温度范围内时,恒温套自动开启,确保混合釜内部温度持续保持在要求的最佳温度范围内。由此避免了搅拌物料在循环、搅拌过程中物料温度超过工艺要求(≤35℃),导致产品胶化、质量不满足要求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恒温卧式混合釜,包括釜体1、搅拌装置、循环装置5、温感装置6及恒温套7;其中,所述搅拌装置由搅拌电机3及搅拌轴4组成;所述釜体1的顶部设有进料口,底部设有放料口,侧部装有搅拌电机3,内部设置有搅拌轴4,所述搅拌电机3与搅拌轴4连接,用于为搅拌轴4提供动力;所述搅拌轴4上设置有搅拌桨2,所述搅拌轴4及搅拌桨2上均安装有温感装置6;所述釜体1外壁上套有恒温套7,恒温套7入水口处设置有温感装置6,确保进水满足混合釜温度要求,所述温感装置6与恒温套连接,当温感装置6检测到混合釜内部温度过高或过低时,恒温套7启动,确保混合釜的温度在最佳反应温度范围内。
进一步地,所述混合釜还包括循环装置5,循环装置5的管路两端分别连通于釜体1的底部与顶部,并与电机相连,通过电机的运转使釜体内部物料通过循环管路进行循环,以达到搅拌更加充分均匀、提高搅拌效率的目的。
进一步地,所述的温感装置6为温度传感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1、本实用新型的混合釜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解决塑溶胶生产过程中由于循环、搅拌引起的生产超温问题,又能有较高的分散度、保证搅拌后产品质量并提升生产效率;
2、避免反应物出现“超温”现象,使搅拌均匀、完全且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使混合釜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本实用新型采用多点同时监控物料温度,并时时将物料温度反馈到恒温套,确保混合釜内部物料全程都在要求的最优温度范围内,提高产品生产效率,保证产品的质量。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依多科化工有限公司,未经长春依多科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021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