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恒温焖烧壶有效
申请号: | 201921991920.9 | 申请日: | 2019-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160937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发明(设计)人: | 袁申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袁申林 |
主分类号: | A47J39/02 | 分类号: | A47J3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00 山东省济南***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恒温 焖烧壶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恒温焖烧壶,包括壶体和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壶盖内设有使壶体保持恒温的发热组件,壶盖包括腔型的盖体和连接在盖体腔口的传热片,发热组件紧密贴合在传热片内侧,壶盖上设有与发热组件电连接的电源插口,通过壶盖的发热组件和传热片的作用,能够使得壶内保持在恒温,加强对壶内不易熟的食材的焖烧作用;也能对需要保温的食物持久保温。可以方便采用手机、充电头等数码产品的充电器和线作为电源使用,当不接电源保温使用时,壶内温度减低产生负压壶盖难以打开,可接入电源加热壶体使内外气压接近,便于打开壶盖;使用时可倒置,使得壶体内食材和水与壶盖的传热板充分接触,且利用热量上涌的特点,更好的加热壶体内食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餐具容器领域,具体涉及恒温焖烧壶。
背景技术
真空焖烧壶是近年兴起的居家用品,采用优质不锈钢制作而成,颜色多种,盖子与壶身结合紧密,真空保温,保温或保冷效果好。可用于日常饮食、盛装汤、各种料理。而且还有节能环保安全的焖烧功能,将准备好的生食材投入不锈钢焖烧壶中,如绿豆、莲子等较为容易软烂的种类生食材,然后将煮沸的大概95多摄氏度的水倒入壶中,将盖子盖好,等待20~30分钟后就可以享用一道“绿豆莲子羹”,虽然安全,节省能源等多种特点满足了上班族的早餐需求,但是。现有焖烧壶中的温度会慢慢下降,对于不容易软烂的食材,比如红豆等,或是荤食材,如排骨、鸡块等,现有的焖烧壶是很难焖熟,有很大夹生不卫生的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恒温焖烧壶,通过壶盖的发热组件和传热片的作用,能够使得壶内保持在恒温,加强对壶内不易熟的食材的焖烧作用;也能对需要保温的食物持久保温。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恒温焖烧壶,可以方便采用手机、充电头等数码产品的充电器和线作为电源使用,当不接电源保温使用时,壶内温度减低产生负压壶盖难以打开,可接入电源加热壶体使内外气压接近,便于打开壶盖;使用时可倒置,使得壶体内食材和水与壶盖的传热板充分接触,而且利用热量上涌的特点,更好的加热壶体内的食材。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解决手段是提供恒温焖烧壶,包括壶体和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壶盖内设有使壶体保持恒温的发热组件,壶盖包括腔型的盖体和连接在盖体腔口的传热片,所述发热组件紧密贴合在传热片内侧,所述壶盖上设有与发热组件电连接的电源插口。电源插口包括现有技术中的安卓USB Type-C接口、Micro USB接口或苹果充电Lightning接口等。
所述发热组件包括发热丝组件和/或PTC发热组件,所述发热丝组件包括发热丝和突跳式温控器,所述发热丝与电源插口串联,突跳式温控器串联在电源插口与发热丝之间。所述突跳式温控器的动作温度为85-95度,其复位温度为 80-85度。
所述PTC发热组件包括与电源插口串联的PTC发热片,所述壶盖内设有将PTC 发热片紧压在传热片上的压紧件。所述PTC发热片的温度为85-95度。PTC发热片表面温度在生产PTC时就可设定(该处是现有技术),原理是PTC加热时自身温度升高它自身电阻加大功率就会降低,所以PTC发热片表面始终维持在一个生产时候给它设定的温度范围内。
所述压紧件是穿过壶盖压在PTC发热片上的且末端带有软帽的螺栓,或所述压紧件是壶盖内设有的压柱,压柱上带有软帽,所述PTC发热片与传热片之间涂有导热层。
所述发热组件和壶盖之间设有隔热层,导热层是导热硅脂。隔热层是隔热棉,优选5mm厚。
所述盖体包括管型的盖身和盖顶板。
所述壶体上设有将壶盖罩入其中的盖碗,所述壶盖上设有容置槽,容置槽卡接有餐具。
所述恒温为80-95度,所述壶体为双层结构的保温壶体,所述传热片为不锈钢金属片。
所述壶盖腔口端设有V型槽或U型槽,所述传热片为边缘带有凸起侧壁的盖型结构,所述传热片的侧壁插接在V型槽或U型槽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袁申林,未经袁申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99192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