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陶瓷粉料的干法混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983340.5 | 申请日: | 2019-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167745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卢伟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亚细亚建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亚细亚陶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F9/06 | 分类号: | B01F9/06;B01F15/02;B01F15/04;B01F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邓佳 |
地址: | 200333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陶瓷 干法混料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陶瓷粉料的干法混料装置,包括底板、侧板和顶板,两个所述侧板的下端面与底板的上端面固定连接,两个所述侧板的上端面与顶板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所述底板的上端面两侧均安装有伸缩杆,两个所述伸缩杆的上端面分别固定连接有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所述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的上端面分别固定连接有左安装板和右安装板,原料在混料腔内部与搅拌棒发生摩擦碰撞,从而对原料进行搅拌混合,避免出现传统搅拌杆出现搅拌死角搅拌不均匀的问题,配合搅拌棒的搅拌,混合均匀,混合效果好,解决了现有的混料装置混合形式单一,通常通过在混料腔内部设置搅拌杆对原料进行混合,混合效果差,混合不均匀,不能满足现代陶瓷加工的需求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陶瓷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陶瓷粉料的干法混料装置。
背景技术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和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使用于食器、装饰上外,陶瓷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有各种创意的应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陶瓷的加工过程中,需要用到混料机对原料进行混合。
现有的混料装置混合形式单一,通常通过在混料腔内部设置搅拌杆对原料进行混合,混合效果差,混合不均匀,不能满足现代陶瓷加工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陶瓷粉料的干法混料装置,解决了现有的混料装置混合形式单一,通常通过在混料腔内部设置搅拌杆对原料进行混合,混合效果差,混合不均匀,不能满足现代陶瓷加工的需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陶瓷粉料的干法混料装置,包括底板、侧板和顶板,两个所述侧板的下端面与底板的上端面固定连接,两个所述侧板的上端面与顶板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所述底板的上端面两侧均安装有伸缩杆,两个所述伸缩杆的上端面分别固定连接有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所述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的上端面分别固定连接有左安装板和右安装板,所述右安装板的右侧壁安装有电机,所述左安装板的右侧壁安装有转轴座,所述转轴座的右侧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贯穿右安装板的外壁并延伸至右安装板的左侧,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转轴之间安装有混料腔,所述混料腔的内部设置有多个搅拌棒。
为了灵活控制进出料口的启闭,作为本实施例一种陶瓷粉料的干法混料装置优选的:所述混料腔的上端面安装有进料口,所述混料腔的下端面安装有出料口,所述进料口和出料口的外壁分别设置有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
为了方便为混料腔内部送入原料,作为本实施例一种陶瓷粉料的干法混料装置优选的:所述顶板的上端面安装有送料装置,所述送料装置包括配重箱,所述配重箱有两个且对称设置。
为了对原料进行称重,作为本实施例一种陶瓷粉料的干法混料装置优选的:所述配重箱的底部安装有电子秤,所述配重箱的一侧安装有推杆,所述推杆贯穿配重箱的外壁并延伸至配重箱的内部,所述推杆位于配重箱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推板,所述推板位于电子秤的上方,两个所述配重箱相对的一侧均连通有连接管,两个所述连接管相对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进料管,所述进料管贯穿顶板的上端面并延伸至顶板的下方,所述进料管位于进料口的上方。
为了方便观察混料腔内部工作情况,作为本实施例一种陶瓷粉料的干法混料装置优选的:所述混料腔的外壁设置有监察窗和把手,所述把手位于监察窗的上方。
为了降低电机产生的噪音,作为本实施例一种陶瓷粉料的干法混料装置优选的:所述电机的外壁设置有消音罩。
为了方便接取混合完毕的原料,作为本实施例一种陶瓷粉料的干法混料装置优选的:所述底板的上端面安装有布料车,所述布料车位于出料口的下方且在两个伸缩杆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亚细亚建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亚细亚陶瓷有限公司,未经亚细亚建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亚细亚陶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9833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