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热流道硅胶进料热咀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982012.3 | 申请日: | 2019-11-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25118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 发明(设计)人: | 吴杨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锦奇模具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9C45/27 | 分类号: | B29C45/27;B29C45/73;B29C45/78;B08B17/02 |
| 代理公司: | 广州汇航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537 | 代理人: | 张静 |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中山市火炬***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流 硅胶 进料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流道硅胶进料热咀结构,包括热流道本体,所述热流道本体的底部设置有模具本体,所述模具本体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热咀本体,所述热咀本体的表面开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的内腔固定连接有第一加热丝,所述模具本体内壁右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温度传感器。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环形凹槽、第一加热丝、温度传感器、加热机构、保护箱、处理器、散热孔、防尘网、保温层和密封圈相互配合,达到了提高热咀结构加热效果的优点,使热咀结构在使用时,能够增加热咀结构的加热效果,能够达到硅胶熔融所需的温度,防止硅胶容易出现冷却凝固造成热咀结构出现堵塞的问题,方便工人使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流道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热流道硅胶进料热咀结构。
背景技术
热流道是在注塑模具中使用的,将融化的塑料粒子注入到模具的型腔中的加热组件系统,热流道模具是将传统式模具或三板式模具的浇道与流道经过加热,是每一成形时即不需要取出流道和浇道的一种崭新构造,热流道系统分为绝热流道和微型半热流道系统,绝热流道的设计复杂,但效果好和维护成本非常低,微型半热流道结构化繁为简,稳定好用,故障率低,因结构简单维护成本低,对生产的稳定进行有更大保证。
硅胶在进行注塑成型时,需要用到热流道硅胶进料热咀结构,目前现有的热流道硅胶进料热咀结构有以下缺点:现有的热流道硅胶进料热咀结构加热效果不佳,导致热咀结构在使用时,内部温度无法达到硅胶熔融所需的温度,硅胶容易出现冷却凝固,造成热咀结构出现堵塞,不方便工人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流道硅胶进料热咀结构,具备提高热咀结构加热效果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热流道硅胶进料热咀结构加热效果不佳,导致热咀结构在使用时,内部温度无法达到硅胶熔融所需的温度,硅胶容易出现冷却凝固,造成热咀结构出现堵塞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热流道硅胶进料热咀结构,包括热流道本体,所述热流道本体的底部设置有模具本体,所述模具本体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热咀本体,所述热咀本体的表面开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的内腔固定连接有第一加热丝,所述模具本体内壁右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模具本体内壁的四周均设置有加热机构,所述模具本体的左侧固定连接有保护箱,所述保护箱内壁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处理器,所述保护箱的左侧开设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防尘网,所述热流道本体和模具本体的表面均设置有保温层。
优选的,所述加热机构包括导热板,所述导热板的外侧与模具本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导热板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加热管,所述加热管的表面套设有第二加热丝,所述第二加热丝的两端均与导热板的内侧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处理器的输入端单向电连接,所述处理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加热丝、加热管和第二加热丝的输入端单向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保温层包括软瓷材料层,所述软瓷材料层的内壁分别与热流道本体和模具本体的表面粘合连接,所述软瓷材料层的表面粘合连接有硅酸铝材料层,所述硅酸铝材料层的表面粘合连接有挤塑板材料层。
优选的,所述热流道本体的底部粘合连接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底部与模具本体的顶部相接触。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流道硅胶进料热咀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环形凹槽、第一加热丝、温度传感器、加热机构、保护箱、处理器、散热孔、防尘网、保温层和密封圈相互配合,达到了提高热咀结构加热效果的优点,使热咀结构在使用时,能够增加热咀结构的加热效果,能够达到硅胶熔融所需的温度,防止硅胶容易出现冷却凝固造成热咀结构出现堵塞的问题,方便工人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锦奇模具有限公司,未经中山锦奇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98201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