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含水污油处理系统的脱水脱固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964051.0 | 申请日: | 2019-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122688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黄得虎;谭成;陈宏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疆普惠环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15 | 分类号: | C02F11/15;C02F11/14;C02F11/121;C02F1/40;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王昊 |
地址: | 833200 新疆维吾尔***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水 处理 系统 脱水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含水污油处理系统的脱水脱固处理装置,包括处理罐,所述处理罐的顶部设有含水污油加入口,并设有计量泵,所述处理罐的顶部还设有破乳剂添加口,所述处理罐内设有搅拌叶片,所述搅拌叶片设置在搅拌轴上,所述搅拌轴与设置在所述处理罐外的搅拌电机传动相连;所述处理罐的底部为锥形结构,锥尖朝下,且设有排泥口,并设有阀门;所述处理罐的外周设有电磁加热线圈,所述处理罐的侧壁设有导磁性金属材料层,所述电磁加热线圈的磁场与所述导磁性金属材料层的磁场相对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回收彻底,回收效果好,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方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废油回收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含水污油处理系统的脱水脱固处理装置,属于废油回收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含油污泥多数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方式处理,这些污泥中一般含有烃类、苯系物、酚类和蒽类等物质,并伴随恶臭和毒性,若直接和自然环境接触,会对土壤、水体和植被造成较大污染,也造成石油资源的浪费。随着节能减排、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污油油泥脱水、回炼也开始受到更多关注。名称为“污油油泥脱水脱固处理装置及其处理工艺”申请号为“CN201910619387.1”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污油油泥脱水脱固处理装置及其处理工艺,包括污油油泥收集加热单元、全自动加药混合反应单元、污油保温脱水单元。污油油泥收集加热单元包括依次相连通的污油油泥加热器、过滤器、污油油泥泵、流量计。全自动加热混合反应单元包括二个药剂罐、二个自动计量泵、静态混合器。污油保温脱水单元包括保温沉降罐、合格油泵。然而,该设备结构复杂,成本高,操作繁琐,回收不彻底,回收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含水污油处理系统的脱水脱固处理装置,回收彻底,回收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含水污油处理系统的脱水脱固处理装置,包括处理罐,所述处理罐的顶部设有含水污油加入口,并设有计量泵,所述处理罐的顶部还设有破乳剂添加口,用于添加破乳剂使其与含水污油反应,所述处理罐内设有搅拌叶片,所述搅拌叶片设置在搅拌轴上,所述搅拌轴与设置在所述处理罐外的搅拌电机传动相连,通过搅拌叶片对破乳剂和含水污油进行混合搅拌,使废油中的杂质通过破乳剂而被分离出来,使油泥分离;所述处理罐的底部为锥形结构,锥尖朝下,且设有排泥口,并设有阀门,能够将沉淀分层的污泥由排泥口排出;所述处理罐的外周设有电磁加热线圈,所述处理罐的侧壁设有导磁性金属材料层,所述电磁加热线圈的磁场与所述导磁性金属材料层的磁场相对应,从而可以通过电磁加热线圈对处理罐的导磁性金属材料层进行电磁加热,进而对处理罐内的物料进行加热,提高了处理效率。通过电磁加热线圈可以对含水污油进行初步加热,分离出大颗粒物;同时,也可以对破乳剂与污油油泥进行反应加热,提高反应效率;另外,还可以对含有部分水分的油进行加热,使水分蒸发脱水。
所述处理罐内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电磁加热线圈控制相连,根据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数值,由控制器来控制电磁加热线圈的加热工作,使处理罐内的温度保持在最佳的温度范围内,提高了处理效果。
所述含水污油加入口设有过滤网,用于过滤大颗粒物质。
所述处理罐的顶部设有排气孔,用于脱水加热产生的水蒸气的排出。
另外,所述排泥口处还可以设置螺旋绞龙,便于污泥的排出。
所述螺旋绞龙的出口端与污泥脱水干化装置相连,实现污泥的脱水干化处理。
所述处理罐的一侧设有排水口和合格油出口,并设有阀门,分层后的水由排水口排出,合格油由合格油出口排出。
所述的排水口和合格油出口处还设有观察窗,便于观测排出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疆普惠环境有限公司,未经新疆普惠环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9640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