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离子型稀土废弃矿区边坡土壤立体修复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953998.1 | 申请日: | 2019-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118518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张萌;姚娜;吴俊伟;朱佳琪;万禀颢;周慜;王涛;冯兵;刘足根;倪旺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G17/00 | 分类号: | A01G17/00;A01G22/00;A01G33/00;A01B79/02;E02D3/00;E03F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张敏 |
地址: | 33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离子 稀土 废弃 矿区 土壤 立体 修复 结构 | ||
1.一种离子型稀土废弃矿区边坡土壤立体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生态截水池、生态截水沟、铺设于待修复边坡区域表面的改良土壤层和嵌入改良土壤层的土壤修复生态网;
所述改良土壤层、生态截水池和生态截水沟均配置有组合植物层片体系;
所述待修复边坡区域呈台阶状,包括若干级平台面和若干级坡面;
所述生态截水沟包括第一坡面生态截水沟、第二坡面生态截水沟和平台面生态截水沟,其中,所述第一坡面生态截水沟和第二坡面生态截水沟分别设置于所述坡面的两侧,所述平台面生态截水沟设置于最低处平台面的靠坡脚内侧和外侧以及其余平台面的靠坡脚内侧,所述平台面生态截水沟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坡面生态截水沟和第二坡面生态截水沟连接,所述第一坡面生态截水沟或第二坡面生态截水沟的底端与生态截水池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型稀土废弃矿区边坡土壤立体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面的宽为40~60cm,所述平台面的内倾坡率为3~8%;所述坡面的长为2~3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型稀土废弃矿区边坡土壤立体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修复生态网的3/4嵌入在改良土壤层中。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离子型稀土废弃矿区边坡土壤立体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修复生态网由若干固土装置构成,所述固土装置呈矩形框状,每条框的宽度为3~8cm;所述土壤修复生态网由农业废弃物制备的生物固土材料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型稀土废弃矿区边坡土壤立体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改良土壤层的厚度为20~30cm。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离子型稀土废弃矿区边坡土壤立体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改良土壤层由改良剂对待修复边坡区域表面的土壤层进行改良得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型稀土废弃矿区边坡土壤立体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植物层片体系包括坡面组合植物层片体系、平台面组合植物层片体系、生态截水沟组合植物层片体系和生态截水池组合植物层片体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离子型稀土废弃矿区边坡土壤立体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面组合植物层片体系采用乔-藤-灌-草组合层片体系,所述平台面组合植物层片体系采用乔-灌-草组合层片体系,所述生态截水沟组合植物层片体系采用藻-藓-蕨组合层片体系,所述生态截水池组合植物层片体系采用氧化塘水生植物体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型稀土废弃矿区边坡土壤立体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坡面生态截水沟和第二坡面生态截水沟的宽为18~22cm,深为28~32cm;所述平台面生态截水沟的宽为6~8cm,深为28~32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未经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953998.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止草的碎屑飞溅的割草机前架
- 下一篇:一种机电设备用线缆快速卷绕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