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拉扭复合-力热耦合工况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仪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1952186.5 | 申请日: | 2019-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166897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3 |
发明(设计)人: | 方宇明;李世超;张晗;赵久成;牟禹安;赵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18 | 分类号: | G01N3/18;G01N3/22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100 | 代理人: | 王怡敏 |
地址: | 130000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耦合 工况 材料 力学性能 测试 仪器 | ||
1.一种拉扭复合-力热耦合工况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仪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模块(1)、拉伸加载模块(2)、扭转加载模块(3)、高温加载模块(4)和原位监测模块,所述拉伸加载模块(2)的拉伸电机(13)固定在斜齿轮减速机一(14)的一侧,所述斜齿轮减速机一(14)的另一侧通过固定螺栓一(22)固定在支撑模块(1)的上底座(12)上,对被测试样(72)实现双向同步拉伸加载;
所述扭转加载模块(3)通过扭转支撑座(25)上的法兰螺母座(27)与拉伸加载模块(2)的丝杠螺母副机构耦合在一起,扭转电机(53)及斜齿轮减速机二(52)通过电机座(50)与扭转支撑板(42)刚性连接,实现对被测试样(72)双端静态扭转载荷同步加载;
所述高温加载模块(4)通过X型支座(63)与支撑模块(1)的支撑板(7)刚性连接,并通过上部动密封波纹管(57)和下部动密封波纹管(58)分别与扭转加载模块(3)的上法兰连接件(70)和下法兰连接件(73)刚性连接,构成真空环境或填充惰性气体用以隔绝氧气,防止被测试样(72)在高温加载过程中发生氧化反应,影响实验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扭复合-力热耦合工况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模块(1)采用立式四立柱的布局方式,上底座(12)、下底座(10)和支撑板(7)通过锁紧螺母(5)与四根立柱(11)刚性连接,导向板一(6)和导向板二(8)与立柱(11)之间设有衬套(32),所述衬套(32)通过M6螺钉(33)固定在导向板二(8)上,所述衬套(32)通过M5螺钉(29)与挡圈(30)固定,所述挡圈(30)与衬套(32)之间装有防尘圈(31),下底座(10)固定在隔振台(9)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扭复合-力热耦合工况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拉伸加载模块(2)的拉伸电机(13)与斜齿轮减速机一(14)刚性连接,所述斜齿轮减速机一(14)的输出轴通过键连接的方式与连轴套(16)上端配合;所述连轴套(16)在轴间处成对安装角接触球轴承三(21),所述角接触球轴承三(21)承受径向、轴向双向联合载荷,并限制连轴套(16)在一个方向的轴向位移,且将轴向力传递给支撑模块(1)的上底座(12),由与立柱(11)配合的锁紧螺母(5)承受剪切力;所述连轴套(16)下端与丝杠(19)固定在一起,丝杠(19)将拉伸电机(13)输出轴的旋转运动转化为螺母(18)的直线运动;所述丝杠(19)与螺母(18)之间的滚动元件是均布的螺纹滚柱(1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扭复合-力热耦合工况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扭转加载模块(3)的扭转电机(53)与斜齿轮减速机二(52)固连在一起,所述斜齿轮减速机二(52)的另一端固定在电机座(50)上,所述斜齿轮减速机二(52)的输出轴与扭转轴(51)通过键连接配合,所述扭转轴(51)的另一端轴间处安装深沟球轴承一(43),与所述深沟球轴承一(43)配套使用的轴承小端盖(44)固定在轴承座(45)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扭复合-力热耦合工况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扭转加载模块(3)的斜齿轮减速机二(52)降速增扭后,动力经斜齿轮减速机二(52)的输出轴传递给扭转轴(51),所述扭转轴(51)与中心轴(39)之间通过同步带(47)、小带轮(48)和大带轮(37)传动,所述中心轴(39)一端连接圆光栅编码器(24),另一端通过中间连接件一(69)与夹具组件相连,扭转支撑板(42)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扭转支撑座(25)上,所述扭转支撑座(25)内的角接触球轴承一(36)与中心轴(39)配合,限制中心轴(39)径向位移;所述中心轴(39)的另一侧轴间处成对安装角接触球轴承二(41),所述角接触球轴承二(41)外径与扭转支撑座(25)内孔配合,扭转支撑板(42)、扭转支撑座(25)是整个扭转加载模块(3)的传动基础,可限制中心轴(39)的自由度,使其只能实现绕轴线转动,从而完成扭转载荷加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952186.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