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正负极反接及缓冲上电的一体化电路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923990.0 | 申请日: | 2019-11-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8564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 发明(设计)人: | 蒋山;刘鑫;陈静;陈茂才;张家玉;于华栋;羊左成;陈培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四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2H7/12 | 分类号: | H02H7/12;H02H11/00;H02M1/36;H02M1/34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徐颖 |
| 地址: | 200031***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负极 反接 缓冲 一体化 电路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正负极反接及缓冲上电的一体化电路,缓冲电阻R1和防反接二极管D1串联后,再与并联连接的正向晶闸管T2和反向晶闸管T1并联构成主电路,主电路串接在电力变换装置输入直流侧正极前端构成保护电路,正向晶闸管T2和反向晶闸管T1门极的驱动电路接在主电路前,直流电源接入电力变换装置,驱动电路通过识别直流电源极性,自动判断是否导通主电路。不仅具有缓冲上电功能,减小上电瞬间对电力变换装置的冲击,还能够判断输入电压正负极性,防止因极性反接而对电力变换装置造成损坏。很大程度保护电源及电力变换装置。同时,相比其他具备上述功能的装置,该设计电路还大大缩小体积,节省空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保护电路,特别涉及一种防正负极反接及缓冲上电的一体化电路。
背景技术
对于直流输入的变频器、逆变电源等装置,输入电源的正负极性十分重要,若反接,则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防反接电路可识别输入电源的极性,并起到保护作用。在上电瞬间,母线电容冲击较大,缓冲电路可起到减小母线电容冲击的作用。中国专利号为201710885164.0所述的一种防止电源反接的电路,虽然可实现功能,但用时较长,控制复杂,且需单独设计缓冲上电电路;中国专利号为201711067384.9所述的一种缓冲上电电路,电路拓扑结构复杂,且不能有效判断输入电源极性。上述两种电路结构均未能充分实现快速高效的性能及对空间的节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上电瞬间对母线电容的冲击及正负极反相对电力变换装置损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防正负极反接及缓冲上电的一体化电路,有效判断直流源正负极性,并对母线电容缓冲上电的电路结构,很大程度对装置起到保护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防正负极反接及缓冲上电的一体化电路,缓冲电阻R1和防反接二极管D1串联后,再与并联连接的正向晶闸管T2和反向晶闸管T1并联构成主电路,主电路串接在电力变换装置输入直流侧正极前端构成保护电路,直流电源接入电力变换装置,直流电源输出信号通过识别直流电源极性的驱动电路,驱动电路输出正向晶闸管T2和反向晶闸管T1的门极信号导通或阻断主电路。
所述驱动电路依次包括识别电路、延时电路和触发电路,
识别电路:电力变换装置输入直流电源的正极端A点和负极端B点之间串接连接三个同向防反接二极管D2、D3、D4和限流电阻R4,三个同向串连的防反接二极管中中间的防反接二极管D3上并联一个反相限压二极管D5,反相限压二极管D5的负、正极分别接信号处理光耦芯片P1的输入端正、负极,信号处理光耦芯片P1的输出端串联下拉电阻R5接电路电源VCC和VCC_GND地之间,信号处理光耦芯片P1的输出端与下拉电阻R5串联点接延时电路;
延时电路:信号处理光耦芯片P1的输出端与下拉电阻R5串联点分别接两个逻辑与门AND1、AND2的2号输入引脚,两个逻辑与门AND1、AND2的输入端1号引脚接入延时控制信号T_Drive,当T_Drive达到两个逻辑与门AND1、AND2的高电平Vhigh时,通过判断逻辑与门2号引脚的电平来决定输出电平的高低,两个逻辑与门AND1、AND2输出接触发电路;
触发电路:
逻辑与门AND1的输出端接入晶闸管驱动光耦芯片P2的输入正极,且在两者之间串入限流电阻R2,晶闸管驱动光耦芯片P2的输出端与限流电阻R6串联接电源VDD1与反向晶闸管T1的门极g1之间,
逻辑与门AND2的输出端接入晶闸管驱动光耦芯片P3的输入正极,且在两者之间串入限流电阻R3,晶闸管驱动光耦芯片P3的输出端与限流电阻R7串联接电源VDD1与正向晶闸管T2的门极g2之间,
反向晶闸管T1的阴极S1接地VDD1_GND,正向晶闸管T2的阴极S2接地VDD2_GND,且VDD1_GND和VDD2_GND必须相互隔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四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9239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