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轨枕间距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914408.4 | 申请日: | 2019-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0235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赵发元;曾朝东;赵春晖;陈苏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育才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7/14 | 分类号: | G01B7/14;G01S13/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0064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轨枕 间距 检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轨枕间距检测装置,特别涉及检测技术领域,其包括发射机和接收机,所述接收机的底端设置有标准杆,标准杆底端设置有底座,发射机上设置有适配枕木棱角的抵接板,底座上设置有固定件。本实用新型具有在长距离的情况下较为精确对轨枕件间距进行测量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轨枕间距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轨枕是铁路配件的一种。轨枕既要支承钢轨,又要保持钢轨的位置,还要把钢轨传递来的巨大压力再传递给道床。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柔韧性和弹性。列车经过时,它可以适当变形以缓冲压力,但列车过后还得尽可能恢复原状。
现有技术中轨枕测量工具一般有游标卡尺和标准块两种。游标卡尺和标准块都难以检测轨枕间距,并且读数也并不方便,标准块更是不够精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枕轨间距检测装置,其具有长距离的情况下较为精确测量枕木间距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轨枕间距检测装置,包括发射机和接收机,所述接收机的底端设置有标准杆,标准杆底端竖直设置有底座,发射机上设置有适配枕木棱角的抵接板,底座上设置有固定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将接收机的底座固定于轨枕上,再将发射机抵接于轨枕上,使得发射机和底座以及接收机位于平行于钢轨的平面上,先开启发射机发射雷达测得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的距离,再沿着铁轨的方向平移发射机,使其固定于另一轨枕上,从而测的现在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距离,通过勾股定理可以测得两次发射机距离底座距离,再数出两次发射机所在在位置之间共有多少枕木,从而可以计算出该段距离的平均轨枕间距,从而降低测试次数,而每次测试只需要移动发射机即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抵接板弯折成直角,抵接板的一条边垂直于该弯折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抵接板弯折成直角,抵接板的一条边垂直于该弯折线,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使得抵接发射机时能够更加快速准确进行对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标准杆包括若干根套管,相邻套管之间设置有凸起,接收机固定于最上方的套管顶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标准杆包括若干根套管,相邻套管之间设置有凸起,接收机固定于最上方的套管顶端,这样设置是为了使得接收机的高度可调。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每根所述套管表面均设置有刻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每根套管的表面均设置有刻度,这样设置是为了使得能够更加精确调节套管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件包括转动轴和扭簧以及两块夹持片,转动轴固定于底座上,扭簧套于转动轴上,夹持片转动连接于转动轴上,扭簧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夹持片同侧两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件包括转动轴和扭簧以及两块加持片,转动轴固定于底座上,扭簧套于转动轴上,夹持片转动连接于转动轴上,扭簧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夹持片同侧两端,这样设置是为了使得夹持片能够将底座固定于轨枕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座与套管之间设置有加强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座与套管之间设置有加强筋,这样设置是为了使得套管不容易被风吹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套管的顶端连接有三根拉绳,拉绳的长度大于套管的高度,拉绳的另一端固定于地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套管的顶端连接有三根拉绳,拉绳的长度大于套管的高度,将拉绳的另一端固定于地面上,这样设置能够使得套管更加稳定,不容易将套管弯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育才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未经重庆育才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91440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工业机器人的机械手夹具
- 下一篇:一种断路器壳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