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进给涨刀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912821.7 | 申请日: | 2019-11-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7313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4 |
| 发明(设计)人: | 张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盛弘机械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4B33/10 | 分类号: | B24B33/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劲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89 | 代理人: | 王志敏 |
| 地址: | 6385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进给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进给涨刀结构,属于孔加工设备领域,包括固定珩磨头的转轴和转轴内与转轴同轴设置的内推杆和外推杆;所述内推杆和外推杆均与转轴滑动连接,所述内推杆还与外推杆滑动连接;所述内推杆和外推杆分别通过第一驱动结构和第二驱动结构带动沿转轴轴向滑动。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中不能同时实现两次涨刀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设备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轴进给机构。
背景技术
珩磨是利用带有磨条(油石)的珩磨头对孔进行光整加工的方法,珩磨时,工件不动,珩磨头随转轴转动并上下活动,转轴内设有将磨条从珩磨头内挤出至加工位置的推杆。推杆将磨条挤出至加工位置称之为涨刀,珩磨可以从工件孔壁上切除一层极薄的材料,具有很高的加工精度。
但是,珩磨对工件和转轴的定位要求较高,涉及多次切削时,需多次对刀,而多次对刀容易导致精度和加工效率问题。传统的珩磨机的进给结构只有一根推杆,只能进行一次进给;不能同时实现二次涨刀,需要更换珩磨头,导致两此加工难以在一次对刀工序内完成。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进给涨刀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不能同时实现两次涨刀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进给涨刀结构,包括固定珩磨头的转轴和转轴内与转轴同轴设置的内推杆和外推杆;所述内推杆和外推杆均与转轴滑动连接,所述内推杆还与外推杆滑动连接;所述内推杆和外推杆分别通过第一驱动结构和第二驱动结构带动沿转轴轴向滑动。
相比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内外推杆可以对珩磨头上的不同刀具进行两次涨刀;由内推杆进行第一次加工后,外推杆进行第二次涨刀;可在一个工位,一次对刀下实现两次涨刀,分别完成粗、精加工。内推杆和外推杆分别通过第一驱动结构和第二驱动结构驱动,互不干涉,便于完成两次涨刀。
上述技术方案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上述技术方案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B-B视图;
图3为图1在第一驱动结构处的放大视图;
图4为图2在第一驱动结构处的放大视图;
图5为图1在第二驱动结构处的放大视图;
图6为图2在第二驱动结构处的放大视图。
其中,转轴1、外推杆2、内推杆3、第一驱动结构4、第二驱动结构5、第二条孔31、第一销杆41、第一条孔42、第一轴套43、第一动力装置、第二销杆51、第三条孔52、第二轴套53、第二动力结构54、第一活动板441、第二活动板54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上述技术方案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作用更加清楚及易于了解,下面结合附和具体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进给涨刀结构,包括固定珩磨头的转轴1和转轴1内与转轴1同轴设置的内推杆3和外推杆2;所述内推杆3和外推杆2均与转轴1滑动连接,所述内推杆3还与外推杆2滑动连接;所述内推杆3和外推杆2分别通过第一驱动结构4和第二驱动结构5带动沿转轴1轴向滑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路为,在转轴1内同轴设置内推杆3和外推杆2,并分别通过不同的驱动机构完成进给,进而实现两次涨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盛弘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盛弘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9128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模块化可移动的多能互补智慧能源站
- 下一篇:粪污及污水分离挤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