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挥发性有机气体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894811.5 | 申请日: | 2019-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2575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7 |
发明(设计)人: | 张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智军 |
主分类号: | B01D53/44 | 分类号: | B01D53/44;B01D53/75;B01D53/76;B01D53/86;B01D53/26;B01D53/04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1200 | 代理人: | 王沙沙 |
地址: | 311201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挥发性 有机 气体 处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挥发性有机气体处理装置,包括相互连通的臭氧发生区、混合区和臭氧催化氧化区;臭氧发生区连通外部进气口,其出气口连通混合区进气口,臭氧发生区内设置有臭氧发生器;混合区出气口与臭氧催化氧化区进气口连通;臭氧催化氧化区进气口与出气口之间至少设置有一层催化氧化填料层,催化氧化填料层上方对应位置设置有多个喷淋头,喷淋头连通水源;臭氧催化氧化区出气口连通除雾器进气口;除雾器进气口和出气口之间设置有至少一层活性炭层;除雾器出气口依次连接抽风机和排气筒;本实用新型处理速度快、副产物少、设备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有机废气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挥发性有机气体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人们较为熟悉的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石油与化学生产过程,空气中的气态有害物中,有一部分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VOCs主要来自溶剂生产过程或使用溶剂的加工过程,如印刷、涂装、食品、餐饮、医药等行业的生产过程。现有处理技术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处理不彻底,原料设备成本高等。比如,热力氧化燃烧处理技术(RTO)处理VOCs气体为例:使用以3室-RTO废气焚烧炉为核心的VOCs废气处理设备工艺,这一类过程不乏将废气抽取到提前预热完成的蓄热体室中进行预热,而后通入RTO废气焚烧炉进行燃烧处理,将废气中有机物质裂解燃烧,转化为无害的高温烟气(800℃左右),且这些净化气含有大量的热能,因此将烟气通过蓄热室,将热能回收利用,用于预热下一循环。并将部分净化气通入蓄热体室处的管道,意在将管中残余废气与蓄热体室中残余废气冲洗入燃烧室,防止下一循环部分废气混入净化气中排出。但是这种处理方法需要铺设大量的管道,繁多而又冗长的管道使气体可回收利用的热量损失颇大、管道中未除尽的废气较多、管道的使用效率不充分并且只适用于浓度较高的大风量有机性废气。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公开了一种处理速度快、副产物少、设备成本低的挥发性有机气体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挥发性有机气体处理装置,包括相互连通的臭氧发生区、混合区和臭氧催化氧化区;臭氧发生区连通外部进气口,其出气口连通混合区进气口,臭氧发生区内设置有臭氧发生器;混合区出气口与臭氧催化氧化区进气口连通;臭氧催化氧化区进气口与出气口之间至少设置有一层催化氧化填料层,催化氧化填料层上方对应位置设置有多个喷淋头,喷淋头连通水源;臭氧催化氧化区出气口连通除雾器进气口;除雾器进气口和出气口之间设置有至少一层活性炭层;除雾器出气口依次连接抽风机和排气筒。
进一步的,所述臭氧催化氧化区下部设置有第一储水槽;喷淋头通过第一管道连接循环泵;循环泵通过第二管道连接第一储水槽。
进一步的,所述催化氧化填料层设置有两层,每层催化氧化填料层上方对应位置均设置有多个喷淋头。
进一步的,所述活性炭层设置有两层。
进一步的,所述除雾器下部设置有第二储水槽,第二储水槽连接阀门。
进一步的,所述臭氧发生器通过第三管道连通外部空气。
进一步的,所述臭氧发生区还设置有紫外灯管。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储水槽上方设置有过滤网。
进一步的,所述外部进气口对应位置设置有过滤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臭氧和活性炭相结合对有机挥发性气体进行处理,处理更加彻底;
(2)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有紫外灯管,通过紫外线将废气中的氧气通过化学反应生成臭氧,使得臭氧浓度更高;
(3)本实用新型中喷淋头洒出的水经过滤后储存在第一储水槽内,可重新用于喷淋,节约了水资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智军,未经张智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8948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复合收卷装置
- 下一篇:提高生产能力的合成氨脱碳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