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佩戴于手腕上用于监测用眼状态和用眼环境的智能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921891077.7 | 申请日: | 2019-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121317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王兴昌;刘世凯;焦虹霖;曲文龙;袁静;张冬华;王倩;冯秀雅 | 申请(专利权)人: | 腾阅健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5/11 | 分类号: | A61B5/11;G01J1/00;G01J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佩戴 手腕 用于 监测 状态 环境 智能 设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佩戴于手腕上用于监测用眼状态和用眼环境的智能设备,包括外壳以及腕带;所述外壳内设置有数据采集部分,外壳内还设置有数据处理传输部分、反馈交互部分以及供电部分,数据采集部分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于数据处理传输部分的信号输入端,数据处理传输部分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于反馈交互部分的受控端。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的近视防控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仅佩戴于眼镜上或者置于眼镜腿内而不便于视力健康或者不佩戴眼镜的群体使用的问题,实现了对光照强度、色温、紫外线强度、读写姿势、读写距离与睡眠时间的监控,覆盖了更广的用户群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穿戴预防近视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佩戴于手腕上用于监测用眼状态和用眼环境的智能设备。
背景技术
我国的近视人口已高达4亿,并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且近视低龄化趋势日益凸显,6~15岁的平均近视率达到46.64%,并且由于学习压力的增重和电子产品使用的普及,儿童和青少年近视情况更为严重,大学生近视比例高达87.7%。
在近视发生的早期阶段,即假性近视时期,通过一些手段可以恢复到正常视力,但是一旦近视发展到使眼轴长度发生改变的情况,近视就会不可逆。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近视后,会以每年0.25~0.75D的速度增长。近视不仅造成视物模糊,影响日常生活,高度近视还会带来眼睛发生病理性变化,甚至致盲。
长时间近距离工作、不良读写习惯、缺乏户外活动、照明不当和休息睡眠不足是导致青少年近视发生的几大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户外活动时间与近视的发病率和进展呈负相关,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近视防治指南》建议“在学龄前如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有条件的地方鼓励每天增加户外活动1小时”;并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近视防治指南》也给出了保持“一拳一尺一寸”(即读写时胸部里桌子一拳(6~7cm),书本离眼一尺(33cm),握笔指尖离笔尖一寸(3.3cm))的端正读写姿势的建议。GB/T 36876-1518《中小学校普通教室照明设计安装卫生要求》中给出了教室照明桌面平均照度不低于300lx,光源色温适宜3300K~5300K的标准,此标准亦适用于日常读写的采光要求。
目前市面上已存在一些近视防控的智能可穿戴设备通过分别/同时监测光照强度、户外活动时间、用眼距离和读写姿势来判读用户的用眼习惯,并提醒用户。但现有的近视防控可穿戴设备中的可穿戴智能硬件为佩戴于眼镜上或者置于眼镜腿内,虽然可以监测用户的户外活动、照明和读写距离、姿势,但其目标用户仅限于已佩戴眼镜的群体,不便于视力健康或者不佩戴眼镜的群体使用。
近年来腕带式智能设备逐渐普及,尤以儿童青少年中的普及率较高,由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佩戴于手腕上用于监测用眼状态和用眼环境的智能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佩戴于手腕上用于监测用眼状态和用眼环境的智能设备,以解决现有的近视防控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仅佩戴于眼镜上或者置于眼镜腿内,而不便于视力健康或者不佩戴眼镜的群体使用的问题,以实现光照强度、色温、紫外线强度、读写姿势、读写距离与睡眠时间的监控,以覆盖更广的用户群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佩戴于手腕上用于监测用眼状态和用眼环境的智能设备,包括矩形状的外壳以及连接设置在外壳两端用于佩戴在人手手腕上的腕带;所述外壳内设置有用于监测用户读写环境信息、读写姿势信息、读写距离信息、读写手腕状态信息的数据采集部分,外壳内还设置有用于读取数据采集部分所采集的数据并判断用户是否处于适宜读写状态的数据处理传输部分、用于接收数据处理传输部分信号并在用户处于不健康读写环境时产生震动或显示消息以提示用户的反馈交互部分以及用于为设备整体进行供电的供电部分,数据采集部分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于数据处理传输部分的信号输入端,数据处理传输部分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于反馈交互部分的受控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腾阅健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腾阅健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8910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采用双偏心凸轮结构的压力机制动装置
- 下一篇:一种兽医用手术固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