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变电站电缆沟的水位监测与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1889072.0 | 申请日: | 2019-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7628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邓胜初;刘耀晋;刘秀甫;谭志聪;于胜洋;董晓伟;肖赛军;黄道弟;曾斌;刘继旸;陈文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佛山供电局 |
主分类号: | G01F23/00 | 分类号: | G01F23/00;G05D9/12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林丽明 |
地址: | 5106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变电站 电缆沟 水位 监测 控制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适用于变电站电缆沟的水位监测与控制系统,包括水位监测装置、后台控制终端和档位控制电路;水位监测装置与后台控制终端分别与档位控制电路电性连接;水位监测装置用于监测水位,档位控制电路用于监测档位与控制电机,后台控制终端用于显示档位状态。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对变电站电缆沟水位的实时监测,并在后台监控终端显示,避免人员翻开电缆沟检查水位;水位监测装置与档位控制电路根据水位自动启动电机排水,在水被排尽时自动关闭电机,避免了电缆长期浸在水里的情况;可以手动启动电机进行抽水,操作人员可以通过后台控制终端对系统进行控制;当遭遇极端天气时,电机与排水沟共同排水,降低变电站被淹导致设备停运的可能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电站电缆沟水位监控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适用于变电站电缆沟的水位监测与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变电站的电缆铺设在电缆沟侧壁的角钢架上,距离电缆沟底有一定高度,顶部盖上盖板。现在大部分变电站的电缆沟没有安装水位监测装置,是直接通过排水沟排出变电站外。在多雨季节时,大量雨水进入电缆沟不及时排出或者排水不畅时,容易造成电缆沟长期积水,电缆的外保护层可能被腐蚀老化,造成直流系统绝缘降低,影响设备的安全运行。目前电缆沟的水位无法在后台监测到,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现场打开盖板查看,且无法启动抽水装置排水,而是采用人工排水或者打开电缆沟盖板晾晒的方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电缆沟的水位无法实时监测与控制的问题,提供一种适用于变电站电缆沟的水位监测与控制系统。
为实现以上实用新型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适用于变电站电缆沟的水位监测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位监测装置、后台控制终端和档位控制电路;其中:
所述水位监测装置与后台控制终端分别与档位控制电路电性连接;
水位监测装置用于监测水位,档位控制电路用于监测档位与控制电机,后台控制终端用于显示档位状态。
上述方案中,水位监测装置用于对水位进行实时检测,水位信息会传输到档位控制电路中,档位控制电路控制抽水电机进行排水,后台控制终端显示档位信息,并用于人员的直接操作与控制。
所述水位监测装置包括浮圈、浮圈柱、浮圈横梁、球柱、球状电极、档位电极、引出线线槽、圆筒和密封筒盖;其中:
所述圆筒设置在所述浮圈环形中部位置,所述的圆筒与浮圈的几何中心在一条垂直线上;
所述密封筒盖设置在所述圆筒上部;所述浮圈柱设置数量为2,垂直设置在所述浮圈上,2个所述的浮圈柱设置在所述圆筒两侧;
2个所述的浮圈柱的上部通过所述浮圈横梁固定连接;
所述密封筒盖中心位置开设有通孔,所述球柱穿过所述通孔,其上端固定于所述浮圈横梁中心位置;
所述球柱下端与所述球状电极固定连接;在所述圆筒内壁竖直方向上与圆心对称设置有所述引出线线槽;
所述档位电极设置在所述引出线线槽上;
所述档位控制电路设置在所述圆筒内壁上,所述档位电极与所述档位控制电路电性连接。
上述方案中,球柱连接球状电极,球柱通过浮圈横梁和浮圈柱与浮圈连接,水位会使浮圈漂起来,浮圈随着水位的上升而上升,但是圆筒不会上升,球状电极相应上升接触不同档位的电极。
所述档位电极的数量设置为6,2个为一组,以平面圆心对称设置在所述引出线线槽上,3组所述的档位电极从下往上等间距设置为第一档位电极、第二档位电极、第三档位电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佛山供电局,未经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佛山供电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88907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模块化混凝土浇筑模具拼接结构
- 下一篇:排气道及建筑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