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源地的水土保持水质净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1888745.0 | 申请日: | 2019-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1168869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李元;刘占锋;林永标;曹小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陕西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E02D17/20;A01G20/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 代理人: | 李婷;赵中霞 |
地址: | 51065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源地 水土保持 水质 净化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源地的水土保持水质净化系统,包括沿水源地边坡不同海拔高度依次设置的多个净化槽,水管分别与位于高位的净化槽的底部及位于低位的净化槽的顶部相连;净化槽的侧壁包括水泥砂浆砖砌层以及砂浆抹面层;净化槽内从下到上依次布设有级配砂石过滤层、凋落物和微生物作用层、生物炭吸附过滤净化层以及快速入渗+草籽土层。本实用新型的系统能增强边坡的稳定性,有效降低边坡的水土流失。同时,能够强化已有水源涵养林及土壤的净化能力。净化槽表层和底层可加速入渗,同时中部的凋落物和微生物作用层和生物炭吸附过滤净化层对水质有良好的净化作用,能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保护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能够减少水土流失、净化水源地的水土保持、水质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以传统水保工程为主,对污染物的降解都十分有限。常规污水处理技术对可溶性有机物、氨氮、嗅味等去除效果较差。净化过程中系统易滋生藻类堵塞滤池,藻类代谢物经投氯消毒后,可形成具有三致效应(致突变、致畸、致癌)的有毒污染物。传统水源涵养林或湿地虽然也能够净化水质,但存在占地面积大、植被易受病虫害影响等因素。植被、土壤、水质、水力等多因素的复杂性也加大了目前对净化机制和工艺动力学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构建时往往由于参数设计不当或不精准,出水达不到设计要求或排放标准,有时,甚至会变为污染源。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源地的水土保持水质净化系统,能够同时降低坡面土壤侵蚀和水质净化。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水源地的水土保持水质净化系统,包括沿水源地边坡不同海拔高度依次设置的多个净化槽以及用以连通不同水平梯度的相邻净化槽的水管,且位于最低处的净化槽连通有排水管用以连通水库,所述净化槽设在边坡沟内;
所述水管分别与位于高位的净化槽的底部及位于低位的净化槽的顶部相连;
所述净化槽的侧壁包括水泥砂浆砖砌层以及砂浆抹面层;
所述净化槽内从下到上依次布设有级配砂石过滤层、凋落物和微生物作用层、生物炭吸附过滤净化层以及快速入渗+草籽土层;
所述净化槽内的土层表面低于坡面5~10cm。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如下技术特征:
具体的,所述级配砂石过滤层的厚度为10-40cm,凋落物和微生物作用层的厚度为10-40cm,生物炭吸附过滤净化层的厚度为10-40cm,快速入渗+草籽土层的厚度为10-40cm。
具体的,相邻净化槽之间的海拔高度相差5m。
具体的,所述净化槽为长方体结构,净化槽的槽口宽为50-100cm,槽深为50-150c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本系统能增强边坡的稳定性,有效降低边坡的水土流失。同时,本系统能够强化已有水源涵养林及土壤的净化能力。本系统在单个净化槽内具有多层过滤设计,表层和底层可具体加速入渗的作用,同时中部的“生物炭吸附过滤净化层”和“凋落物、微生物作用层”对水质有良好的净化作用,与传统的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相比,本技术可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净化槽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净化槽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表示为:1-净化槽,2-水管,3-排水管,11-级配砂石过滤层,12-凋落物和微生物作用层,13-生物炭吸附过滤净化层,14-快速入渗+草籽土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陕西师范大学,未经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陕西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8887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果园撒肥机
- 下一篇:一种氮磷营养盐污染底泥的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