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波导与微带过渡转换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880280.4 | 申请日: | 2019-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1062846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6 |
发明(设计)人: | 刘凯;王宸星;张玲玲;顾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屹信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P5/107 | 分类号: | H01P5/107 |
代理公司: | 广东君龙律师事务所 44470 | 代理人: | 金永刚 |
地址: | 211135 江苏省南京市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波导 微带 过渡 转换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波导与微带过渡转换结构,在波导腔体的末端设置有台阶型过渡转换体,位于波导腔体的中间且沿波导腔体方向延伸,优选包括四级台阶,其中最下部的一级台阶位于波导腔体内,最上部的一级台阶临近波导腔体的末端壁面,并且微带末端也设置在最上部的一级台阶上,最下部的第一级台阶距到波导腔体上壁面的距离为1.62mm,第二级台阶距到波导腔体上壁面的距离为1.12mm,第三级台阶距到波导腔体上壁面的距离为0.48mm,最上部的第四级台阶距到波导腔体上壁面的距离为0.23mm。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在V波段上波导与微带之间的过渡,并且具有损耗小,频带宽,尺寸小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毫米波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波导与微带过渡转换结构。
背景技术
功率分配、合成网络通常以矩形波导作为接口,矩形波导的传输模式为TE模式,微带的传输模式为TEM模式,但是这两个模式之间的特性阻抗相差较大,并且还存在过渡转换的损耗大、频带窄的问题。为了实现在V波段上波导与微带之间的良好过渡,故需要提供一种波导与微带过渡转换结构,来满足这一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波导与微带过渡转换结构,解决V波段上波导与微带之间的过渡损耗大、频带窄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波导与微带过渡转换结构,在波导腔体的末端设置有台阶型过渡转换体,所述台阶状型过渡转换体位于所述波导腔体的中间且沿所述波导腔体方向延伸,所述台阶状型过渡转换体包括至少两级台阶,其中最下部的一级台阶位于所述波导腔体内,最上部的一级台阶临近所述波导腔体的末端壁面,并且微带末端也设置在所述最上部的一级台阶上。
优选的,所述台阶状型过渡转换体包括四级台阶,最下部的第一级台阶距到所述波导腔体上壁面的距离为1.62mm,第二级台阶距到所述波导腔体上壁面的距离为1.12mm,第三级台阶距到所述波导腔体上壁面的距离为0.48mm,最上部的第四级台阶距到所述波导腔体上壁面的距离为0.23mm。
优选的,所述第一级台阶距沿所述波导腔体方向的长度是1.2mm,所述第二级台阶距沿所述波导腔体方向的长度是1.14mm,所述第三级台阶距沿所述波导腔体方向的长度是1mm,所述第四级台阶距沿所述波导腔体方向延伸至微带的长度是0.94mm。
优选的,所述微带包括设置在介质板上的探针和微带线,所述探针和微带线之间通过高阻线连接。
优选的,所述探针的宽度为1.02mm,所述微带线为宽度0.38毫米的50欧姆微带线。
优选的,所述介质板的介电常数为2.2,基片厚度为0.127mm。
优选的,所述波导腔体的末端设置有凸台,所述台阶状型过渡转换体的第四级台阶底部设置在所述凸台上。
优选的,各级台阶的横向宽度为0.4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波导与微带过渡转换结构,在波导腔体的末端设置有台阶型过渡转换体,台阶状型过渡转换体位于波导腔体的中间且沿波导腔体方向延伸,台阶状型过渡转换体包括至少两级台阶,其中最下部的一级台阶位于波导腔体内,最上部的一级台阶临近波导腔体的末端壁面,并且微带末端也设置在最上部的一级台阶上。台阶状型过渡转换体包括四级台阶,最下部的第一级台阶距到波导腔体上壁面的距离为1.62mm,第二级台阶距到波导腔体上壁面的距离为1.12mm,第三级台阶距到波导腔体上壁面的距离为1.48mm,最上部的第四级台阶距到波导腔体上壁面的距离为0.23mm。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在V波段上波导与微带之间的过渡,并且具有损耗小,频带宽,尺寸小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波导与微带过渡转换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屹信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屹信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8802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低速双驱动节能电机组
- 下一篇:地质灾害预警装置的保护壳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