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河谷型泥石流沟弃渣造地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921878414.9 | 申请日: | 2019-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2317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陈伟志;叶世斌;李安洪;吴沛沛;赵亮;郭在旭;胡会星;贾坤;杜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10 | 分类号: | E02D3/10;E03F5/00;E03F3/04;E02D17/20 |
代理公司: | 成都惠迪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5 | 代理人: | 王建国 |
地址: | 610031***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河谷 泥石流 沟弃渣造 构造 | ||
一种河谷型泥石流沟弃渣造地构造及施工方法,以有效消耗工程弃渣,降低弃渣破坏生态环境的风险,且形成工程建设用地,服务经济建设需求。该构造包括:基底渗排水层,设置在河谷型泥石流沟底部;纵向渗排水盲沟,设置在基底渗排水层横向两侧;弃渣体,填筑于基底渗排水层上方;排导沟和排水沟,分别设置于弃渣体主轴两侧;抗滑加固桩,设置于弃渣体下游边坡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岩土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河谷型泥石流沟弃渣造地构造。
技术背景
为了服务藏区经济建设,满足国家战略需要,进藏铁路、公路规划建设正有条不紊地落地实施。然而,受进藏通道复杂陡峻的地形地貌控制,铁路、公路选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大量长大隧道及深挖路堑工程,此类工程在建造时极易产生大量弃渣,甚至一条线路工程可产生多达上亿方的渣量。进藏通道生态环境敏感,土石方随意弃置将严重破坏脆弱生态环境,无法满足国家环保要求,可见,弃渣处置是摆在工程建设者面前的重大难题。
另一方面,进藏通道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泥石流便是其中一种,泥石流除了具有防灾减灾的问题,其泥石流沟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其开发利用。在进藏通道大量的泥石流沟中,如何探索一种消耗弃渣的泥石流沟造地构造是广大工程设计者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这类造地构造在功能上不仅应该大量消耗工程弃渣,形成工程建设用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而且还应具备降低工程致灾风险的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河谷型泥石流沟弃渣造地构造,以有效消耗工程弃渣,降低弃渣破坏生态环境的风险,且形成工程建设用地,服务经济建设需求。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河谷型泥石流沟弃渣造地构造,其特征是包括:基底渗排水层,设置在河谷型泥石流沟底部;纵向渗排水盲沟,设置在基底渗排水层横向两侧;弃渣体,填筑于基底渗排水层上方;排导沟和排水沟,分别设置于弃渣体主轴两侧;抗滑加固桩,设置于弃渣体下游边坡中。
所述排导沟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纵向坡度不小于5%,其断面由上部V型沟和下部V型沟构成,上部V型沟两侧坡率为1:1,下部V型沟两侧坡率为1:0.5。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有效消耗工程弃渣(如铁路、公路的隧道及挖方弃渣),降低了弃渣破坏生态环境的风险,通过弃渣造地工程还将泥石流沟变废为宝,形成了工程建设用地,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需求;另一方面,实用新型的双“V”排导沟可以快速地将上游泥石流快速导向下游,防止泥石流浸漫弃渣造地边坡及其顶面,减少了泥石流致灾风险。本实用新型的河谷型泥石流沟弃渣造地构造具有结构新颖、安全可靠、节约投资、施工简单等特点,适用于环境恶劣、生态敏感、地形复杂的艰险山区。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如下五幅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河谷型泥石流沟弃渣造地构造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Ⅰ-Ⅰ剖面的横断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河谷型泥石流沟弃渣造地构造中基底渗排水层的大样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河谷型泥石流沟弃渣造地构造中纵向渗排水盲沟的大样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河谷型泥石流沟弃渣造地构造中排导沟的大样图。
图中示出构件和对应的标记:上游第1条泥石流支沟N1,上游第2条泥石流支沟N2,下游泥石流沟N,基底渗排水层1,块石掺碎石层1.1,第一中粗砂层1.2,复合土工膜1.3,第二中粗砂层1.4,纵向渗排水盲沟2,洁净碎石填充体2.1,钢筋混凝土排水管2.2,弃渣体3,排导沟4,上部V型沟4.1,下部V型沟4.2,抗滑加固桩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87841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