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压限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921854861.0 | 申请日: | 2019-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3949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梁明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恩平市奥美音响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3G11/02 | 分类号: | H03G1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孙浩 |
地址: | 529499 广东省江门市恩***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限电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压限电路,包括:信号输入端,用于导入输入信号;第一压限模块,能够在冲击信号检测失真情况下对输入信号进行衰减;第二压限模块,能够在输出信号检测失真情况下对输入信号进行衰减;第三压限模块,能够在输出信号和冲击信号均检测未失真情况下实现输出总电压幅度检测,从而选择性地针对输入信号进行衰减;所述第一压限模块、所述第二压限模块和所述第三压限模块的输入端均连接到所述信号输入端。相比于传统技术,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在三段压限电路的配合下,能够分段式检测音源信号的失真情况并对其执行相应的压限处理,有利于提升音源信号的输出稳定性和输出质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控制电路领域,尤其是压限电路。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通常接触到的音源,比如经麦克风输出的歌手声音、电子磁带声音等,其本质上是一种电路信号,该电路信号是可能失真的,进而造成声音异变,非常难听。目前,已经有相关电路处理这种信号失真,但是该类电路仅能针对输出外部的电路信号进行处理,无法解决音源信号在电路传输中可能出现的失真问题,显然地,若不考虑上述问题,这样实际获得的音源输出信号的失真程度将更加严重。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压限电路,能够分段式检测音源信号的失真情况并对其执行相应的压限处理,有利于提升音源信号的输出稳定性。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压限电路,包括:
信号输入端,用于导入输入信号;
第一压限模块,能够在冲击信号检测失真情况下对输入信号进行衰减;
第二压限模块,能够在输出信号检测失真情况下对输入信号进行衰减;
第三压限模块,能够在输出信号和冲击信号均检测未失真情况下实现输出总电压幅度检测,从而选择性地针对输入信号进行衰减;
所述第一压限模块、所述第二压限模块和所述第三压限模块的输入端均连接到所述信号输入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第一压限模块能够将输出信号达到电源转换后所产生的瞬间冲击电流失真进行衰减,实现对于前置输入信号的放大倍数压限,保证音源输出稳定;若第一压限模块检测未发现失真,而持续放大的输入信号被检测为失真,则仍能通过第二压限模块将输入信号进行衰减信号处理,从而保证音源输出稳定;若第一压限模块与第二压限模块均未检测到失真,则仍可通过第三压限模块检测输出总电压幅度,一旦其出现失真,仍然能够对输入信号进行衰减,能够起到备用压限的作用,可以防患于未然。因此,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在三段压限电路的配合下,能够分段式检测音源信号的失真情况并对其执行相应的压限处理,有利于提升音源信号的输出稳定性和输出质量。
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还包括信号输出端,所述信号输出端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压限模块、所述第二压限模块和所述第三压限模块的输出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压限模块包括第一光耦,所述第一光耦的发光端连接到所述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一光耦的光敏接收端连接到所述信号输出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压限模块包括正脉冲取样点、负脉冲取样点、第一运放、第二运放、第三运放、第四运放、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一二极管以及第一三极管;
所述第一运放的正相输入端通过依次串联相接的所述第一电容、所述第二电阻以及所述第一电阻连接到负脉冲取样点,所述第一运放的负相输入端通过依次串联相接的所述第二电容、所述第三电阻和所述第四电阻连接到正脉冲取样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恩平市奥美音响有限公司,未经恩平市奥美音响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8548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烘干机烘房
- 下一篇:显示设备框架及显示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