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强度多连杆后悬前束臂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836347.4 | 申请日: | 2019-10-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49422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 发明(设计)人: | 赵鸿博;邱宝象;石伯妹;王文志;刘叶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万向集团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7/20 | 分类号: | B62D7/20 |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陈继亮 |
| 地址: | 311215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度 连杆 后悬前束臂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强度多连杆后悬前束臂,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主要包括中间管,所述中间管为圆柱管,在中间管的两端分别焊接有外安装套管和内安装套管,在外安装套管内压装外衬套,在内安装套管内压装内衬套。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前束臂本体改为中间圆管的设计方式,并将两端圆筒改为外安装套管和内安装套管,内外安装套管再分别与中间管进行焊接,由于前束臂本体改成了中间圆管,使得前束臂在承受扭矩时强度得到提高,并且本体两端圆筒改为安装套管,增大了衬套与前束臂套管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前束臂的整体强度,进而提高前束臂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强度多连杆后悬前束臂。
背景技术
前束臂是连接副车架与转向节的结构,起传递来自车轮的力和力矩的作用,现有的前束臂设计(如附图1、2所示)在装配时外衬套1’和内衬套3’分别压入前束臂本体2’的两个圆筒内,外衬套1’与转向节用螺栓连接,内衬套3’与副车架用螺栓连接。由于这种设计方式前束臂本体采用单层板的形式,内外衬套直接压入前束臂本体的两个圆筒内,衬套与圆筒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结构比较单薄,前束臂在承受载荷时会产生较大的应力,减少了前束臂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高强度多连杆后悬前束臂,具有提高前束臂在承受力和力矩时的强度,增大衬套与前束臂套管的接触面积,提高前束臂的整体强度,延长前束臂使用寿命的优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这种高强度多连杆后悬前束臂,主要包括中间管,所述中间管为圆柱管,在中间管的两端分别焊接有外安装套管和内安装套管,在外安装套管内压装外衬套,在内安装套管内压装内衬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前束臂本体改为中间圆管的设计方式,并将两端圆筒改为外安装套管和内安装套管,内外安装套管再分别与中间管进行焊接,由于前束臂本体改成了中间圆管,使得前束臂在承受扭矩时强度得到提高,并且本体两端圆筒改为安装套管,增大了衬套与前束臂套管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前束臂的整体强度,进而提高前束臂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现有技术外衬套1’、前束臂本体2’、现有技术内衬套3’、外衬套1、外安装套管2、中间管3、内安装套管4、内衬套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的介绍:
实施例:如附图3、4所示,这种高强度多连杆后悬前束臂,主要包括中间管3,所述中间管3为圆柱管,在中间管3的两端分别焊接有外安装套管2和内安装套管4,在外安装套管2内压装外衬套1,在内安装套管4内压装内衬套5。
表1 5种工况下两种结构方式的前束臂的应力情况(单位M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万向集团公司,未经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万向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8363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展刀动力头结构
- 下一篇:一种便于调整的便捷式太阳能板安装用支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