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温度采集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836220.2 | 申请日: | 2019-10-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9342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30 | 
| 发明(设计)人: | 曾家贞;李伟峰;庄清涛;宋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供电局 | 
| 主分类号: | G01J5/00 | 分类号: | G01J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杨华 | 
| 地址: | 51006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温度 采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温度采集装置,包括卡在电杆上的两个固定半环,两个所述固定半环通过铰链转动连接在一起,在所述固定半环远离铰链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对两个固定半环的连接进行固定的连接组件,且在所述固定半环的内侧设置有用于对电杆固定的辅助组件,在所述固定半环上还开设有环形结构的滑动槽,在使用时,可将该装置卡在电杆上,进而在使用的过程中,可通过驱动电机带动活动检测块围绕电杆运动,从而通过置于活动检测块上的红外温度传感器,可实现对电杆上连接的输电线缆进行全面的检测,不仅可大大的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且还可避免工作人员会因疏忽而漏掉对一些关键部位进行测温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输电线路温度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温度采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设备自动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电缆用量越来越多,由于运行的电力电缆长度密度增加,其电力电缆火灾事故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大,电力电缆的安全运行已经成为用电单位的重要指标。
当前对于架空的输电线路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测时,其多为根据输电电路的温度信息进行判断其是否运行正常,为防止意外的发生,需要工作人员着重的针对输电线路事故常发段进行监测,这就需要工作人员频繁的利用红外测温仪对其进行测温,其不仅工作量大,而且还很容易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而漏掉对一些关键部分的测温,使用很是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温度采集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输电线路事故常发段进行着重检测时,工作人员频繁对其进行测温,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很容易漏掉对一些关键部分进行测温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温度采集装置,包括卡在电杆上的两个固定半环,两个所述固定半环通过铰链转动连接在一起,在所述固定半环远离铰链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对两个固定半环的连接进行固定的连接组件,且在所述固定半环的内侧设置有用于对电杆固定的辅助组件,在所述固定半环上还开设有环形结构的滑动槽,在所述滑动槽内滑动有用于安装红外温度传感器的活动检测块,所述滑动槽的槽底设置有定齿轮,在所述活动检测块上设置有通过驱动电机驱动且与定齿轮啮合的传动齿轮;
所述辅助组件包括若干个滑动连接在固定半环内侧的弧形片,在所述弧形片与固定半环之间设置有用于推动弧形片挤压电杆的挤压弹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滑动连接在其中一个固定半环上的定位杆,在另一个所述固定半环上开设有与定位杆对应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杆靠捡弧形片的一侧设置有固定槽,在开设所述定位槽的固定半环上通过弹簧连接有与固定槽相嵌合的固定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每个所述固定半环上均至少设置有两个辅助组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两个所述固定半环的贴合处设置有若干组相对设置的限位块和限位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活动检测块内还设置有蓄电池、控制器、无线信息传输模块和固定在活动检测块顶部且用于对红外温度传感器进行支撑的万向管,所述控制器分别与蓄电池、驱动电机、红外温度传感器和无线信息传输模块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活动检测块的表面还覆盖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所述蓄电池通过太阳能电池板供电。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在进行在使用时,可将该装置卡在电杆上,进而在使用的过程中,可通过驱动电机带动活动检测块围绕电杆运动,从而通过置于活动检测块上的红外温度传感器,可实现对电杆上连接的输电线缆进行全面的检测,不仅可大大的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且还可避免工作人员会因疏忽而漏掉对一些关键部位进行测温的问题。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供电局,未经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供电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83622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